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魂魄归一,是谓玄德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89人  道一虚白

前言:心本《德道经》的编写,主要依据高明先生的著作《帛书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采用历史文献学对上百种世传版本进行勘校,同时结合历代名家注释,得出一个结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传众多版本经后人篡改已经严重失真,世传王弼本(王本)《道德经》最接近帛书《老子》原貌。

第十章

甲本:【载营魄抱一,能毋離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脩(涤)除玄蓝(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此句全部遗失,参见乙本)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胃(谓)玄】德。

乙本:载营柏(魄)抱一,能毋离(離)乎?槫(抟)气至(致)柔,能婴儿乎?脩(涤)除玄监(鉴),能无有疵乎?爱民栝(治)国,能无以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胃(谓)玄德。

王本:载营魄抱一,能无離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校正结果(缘由详见《帛书老子校注》原文):

1、“专气致柔”应订正为“抟气致柔”。

2、“涤除玄览”应订正为“涤除玄鉴”。

3、“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应订正为“天门启阖,能为雌乎”,避汉景帝刘启名讳。

4、“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应订正为“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5、“为而不持”为后人妄加句子,当删去。

王弼注: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也.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唱].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将]自化.不塞其源也.不塞其源.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徳无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心本《德道经》第十章整理如下:

载营魄抱一,能毋離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白话文翻译:将精神和形体合一,就能不分离吗?练气至柔,就能像婴儿一样吗?涤洗清除心鉴,就没有瑕疵了吗?爱民治国,能不用智巧吗?天门(鼻子出气处,特指呼吸)开启,就能神聚吗?明白四达,能不用知识吗?万物生而养之,不占为己有,成长而不主宰它,这才称为“玄德”(上德)。

故事说明:《西汉之衰》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采用道家思想治理天下,无为而治,修养生息,汉朝国力蒸蒸日上,刘邦离世,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继续采用道家思想治理天下,汉朝国力空前强大,文化繁荣、政治清明、军事强大,史称“文景之治”。

但是自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采用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了汉朝的治国思想,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道家思想遭到汉武帝抵制,汉朝盛世之下蕴藏重重危机。

自窦太后病逝后,汉武帝开始掌握实权,改变汉朝的治国思想,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连年对匈奴发动战争,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汉朝国力开始逐步走向衰败,为王莽建立新朝创造了条件。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汉武帝虽然击败了匈奴,但是汉朝国力也遭到重创,昔日“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政治不再清明,例如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被刘彻处以腐刑,儒生争权夺利,政治腐败,有道之人纷纷归隐山林,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沦为流民和山贼,这些现象为西汉的衰败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病逝后,大汉危机开始爆发,之后西汉历任皇帝都没有长寿的,寿命均不超过50岁,要么英年早逝,要么离奇病逝,要么被乱兵和山贼所杀,汉朝的皇权逐渐落入权臣、外戚、宦官之手。

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二百一十年的西汉不复存在。

由上面的故事可知,汉武帝刘彻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关键点,汉朝的治国思想从黄老思想转变为儒家思想,从“无为”转变为“有为”,从“文景之治”转变为“汉武乱世”,从百姓的“安居乐业”转变为“民不聊生”,从和平转变为战争,从盛世走向灭亡。这正如老子本章所言:“爱民治国,能不用智巧吗?明白四达,能不用知识吗?”老子用这种反问的语气,强调爱民治国应休养生息,不要刻意有为,这样才称得上是“玄德”。

心得体会:

1、本章老子用反问的语气列举了人的各种有为,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有为”反而达不到心中的想法,因为人所谓的“有为”是从人的本身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从“道”的角度出发,道的“无为”无处不在,天下万物都在道的作用下“有为”,人只有像“道”一样无为,才能真正做到“有为”。

2、本章老子提出一个概念“玄德”,玄德从字面意思上讲是很玄妙很深厚的德,这种“玄德”如何形成呢?老子说要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不宰。这体现了老子高深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如同现代的“素质教育”,生育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物品,要给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不去主宰孩子,不去过多干涉孩子,按照孩子天赋和爱好去自然引导,这与儒家的教育思想完全不同,儒家讲“三纲五常”,道家讲“道法自然”。

3、老子用“玄德”再次强调“无为而治”的内涵,"魂魄抱一"却分离,“抟气致柔”却衰老,“涤洗心鉴”仍有瑕疵,“治国用智”依然有奸诈,“天门开启”却神散,“明白四达”却仍有无知。只有像“道”一样无为,才能真正实现“有为”。

综上所述,本章老子继续讲述道的存在和作用,引出“玄德”的真实内涵,“玄德”是“有为”的终极境界,几乎接近道的“无为”,如何才能达到“玄德”的境界,就是心中无我,道法自然,灵魂和形魄合为一体,最终同于大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