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最近,邻居家8岁的小男孩安安放寒假了。
昨天晚上,我隔着墙壁隐约听到安安妈妈吼孩子的声音。
正巧早上出门时碰到了安安妈妈,
着急忙慌地说要去办宽带断网。不等我再问,安安妈妈便竹筒倒豆子似的向我倾诉起来。
原来,安安放假几天来,整天手机、电脑轮番上阵地玩电子游戏,不肯出门,也不做作业,吃饭时间到了也要妈妈一喊再喊才肯上桌。
妈妈心中恼火,就逼着安安出门去找小伙伴玩。
结果呢,到了晚饭时间,安安妈妈去接安安回家,却看到他正和小伙伴坐在沙发上捧着iPad对战,妈妈进来连头都没抬一下。
这件事让安安妈妈憋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爆发了出来,于是决定迅速去办断网手续。
一项专门针对“孩子网络成瘾共性”的研究发现: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的是父爱的缺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让不少爸爸成为了“隐形爸爸”,有些爸爸甚至一天都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陪伴更是稀缺品。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参与中,如果缺少了父亲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监督、威严影响力的角色,他们往往会更加缺少束缚感。
父亲长期缺位的家庭中,在建立规则方面常处于劣势。
父亲的陪伴,带给孩子的是贯穿一生的影响。
在充盈的父爱沐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更加勇敢、自律、宽和。
此外,家庭环境缺少沟通,儿童生活过于乏味也是重要诱因。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会觉得熟悉——
孩子在一旁吵着要出去玩,爸爸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头也不抬。最后被孩子闹得烦了,索性把身边的iPad丢给了孩子。
于是,孩子、大人一人一台电子设备,玩得不亦乐乎,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你可以玩手机,孩子却不可以玩游戏/iPad?这不公平啊。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禁果效应”——是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孩子有了欲望,心生好奇,专注其中,这没有错。
咱们当家长的要有点智慧,治水得学大禹,别学他爹。
在与孩子的“拉锯战”中,很多父母都败在了这一点上。
我家儿子也有一段时间狂迷动画片,对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尽量让他想不起来。
因为电视需要手机进行遥控,只要我一拿起手机,儿子就会喊着要看动画片。
于是我只能不在儿子面前用手机。
当儿子想看动画片时,我会干脆痛快地同意他看,并跟他约定可以看两集。
但是,约定时间这件事有时候也让人头疼,孩子经常说话不算话。所以,每次我会提前5分钟提醒他:
“宝贝儿,看完这一集差不多该休息了,还有五分钟哈。”
有了心理准备,停下来就容易多了。况且他知道我从来不禁止玩这些东西,在这方面有安全感,停下来并不困难。
渐渐地,儿子主动张罗着看动画片的次数越来越少,也总能在约定的时间结束,让我欣慰的是,这个过程始终是非常平静自然的。
不能只告诉孩子不能玩什么,
更多的要让他知道还有什么也许更好玩儿。
毕竟比“堵”更高明的方式,是“扩”。扩大孩子的生活面,让孩子体验更多丰富而有趣的东西。
分享下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我会和孩子一起把积木搭得越来越高,每人轮流往上放,看谁是压倒建筑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会和孩子一起玩大富翁棋,毕竟用手数钱(游戏纸币)和购房置地的快感,在手机游戏里面体验不到,顺便训练财商;
下雪了,会和孩子一起出去打雪仗;
......
玩的多了,你会发现,孩子还会自己重复乐趣甚至“发明乐趣”。
一个孩子一天到晚坐在电视机前或者抱着iPad不放,其实不是他有多爱,而是他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让他具备创造快乐的能力,
首先我们得带着他不断寻找快乐。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与其谈手机色变,不如做一个爱好广泛的爸妈,带着孩子,和这个世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