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是彩色的杂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再读路遥的《人生》

2017-10-21  本文已影响34人  西北的放羊彪

文|西北的放羊彪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话说的多么文艺,当然对我来说致死估计也达不到“读书是为了更好的遇见自己”这种境界。对我而言读书纯粹是为了打发寂寞孤独冷的时间。

虽然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浪费,但为了粉饰堕落的自我,我就找一本书或者看手机上的书。唐代有位画家说过;“若夫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意思是说假如人生没有无聊。的事情,怎能度过快乐的一生。我假如有个环球小姐陪我在米其林餐厅吃这着惠灵顿牛排,喝着八二年的拉菲,那我肯定不会看书的「此刻是白天,我怎么又一次做梦了」。

路遥的《人生》我是在小学拜读过,后来也读过好几遍,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路遥的作品我几乎都拜读过《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等,除了路遥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就是刘瑜了,他的作品我也几乎都拜读过。像《民主的细节》,《余欢》,《送你一颗子弹》等。他们俩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作家。

今天在手机上重新打开《人生》,多年过去了,今天看了一下依然是热泪盈眶,有种感叹年华,青春的感觉。

路遥在《人生》的开头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以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之间的感情纠纷为线索,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铺垫。描写了高加林通过读书,奋斗离开了农村,考入县城标志性的文化中心县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又回到农村当民办教师的故事「由于当时处于特殊时期,工厂不招工,学校不招生」。高中毕业后高加林被迫回到农村,和他们的同学黄亚萍「当时他们俩个就有好感」。张克南各自回到原地。黄亚萍和张克南是县领导的女儿,因此留到了县城,高加林只好回到了县城。

回到农村后的高加林当上了民办教师可是没有过多久被大队书记的儿子替换下来,只能回家种地。对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他们村的首富女儿巧珍给他带来了爱情的滋润「巧珍从小没有上过学,每次都是偷偷的看着加林上下学」巧珍从小对高加林爱慕,巧珍漂亮,聪慧。由于自己没有上学,因此不敢多想,巧珍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农村中的小芳姑娘。

基于各自都回到了原点,巧珍通过高加林去县城卖鸡蛋的机会向高加林鼓起勇气做了表白。相同的地理位置,共同的地域文化使他们很快坠入爱河。有人说相爱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形容加林和巧珍的感情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通过偶然的机会,高加林去了县城工作。世界有时候真大,有时候真小。加林在农村的时候虽然县城不到十几里路,但他们和县城的黄亚萍等同学好像千隔万里。但到县城时他们很快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黄亚萍和高加林就有好感。

在高中时他们一起谈天论地,高加林高大帅气而且是学校校队的主力队员,黄亚萍漂亮且加上南方姑娘的气质多才多艺。与此同时他们都爱好文学,这样的俊男美女自然而然的会走到一起。因此当黄亚萍听到高加林调到县城工作时,激动地一夜睡不着觉,想起他和加林的往事,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历历在目「毕业后加林回到农村,黄亚萍只好接受了他和加林的共同朋友张克南的疯狂追求」因此他们很快坠入爱河。

他们有的时候加林骑着自行车带着亚萍在县城兜风,有的时候去县城唯一的西餐厅消遣,或者相约一起看电影。无论哪个方面他们看上去是天生一对,所到之处无不让人羡慕。

相对于亚萍巧珍在加林心里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罢了。他们之间共同语言太少。巧珍看加林的时候只能说“他们家的母猪下了十二头猪仔,一头被老母猪压死了....”这样的话题。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三观不同的人很难做朋友,更何况是爱情更不能将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不单行的时候。就在加林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上如日中天时。有人举报他是通过走后门进县城工作的。对于这样的结果高加林平静的接受了,但此时的黄亚萍却像发了疯似的找父母托关系想把高加林留在县城。结果高加林的地区工作的叔叔坚决要求让高加林回到农村去。

最终高加林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村里人会笑话他,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她,而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助他给他安排小学教师的工作。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 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人生啊无论命运安排什么,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读《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感觉自己有的时候挺像他的,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求学,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教学。不同的是高加林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倾慕他的女孩,而我没有他那么幸运。

书中最后这样写道;现实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了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杨绛先生比喻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土地与理想一样炙热,体贴与浪漫一样吸引,有的人选择了一辈子亲吻土地,活得真实,有的人选择了笔尖的飘逸,活的潇洒,但,如人饮水,其中冷暖自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