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被迫放弃自己的朋友圈:扰人的社交到底让谁心安理得?
作者:阿镰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卫雅雅”(weiyaya8916)
1
最近有作者画了“期待微信出什么功能”的条漫,“希望能出语音进度条”的位于第一位。
这个功能对我而言太重要了。
我有个同事,微信向来不习惯打字,语音通常都是十几二十秒,连着发三条以上,每次收到她的信息,我都十分头痛。尤其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收到她的消息,整个人能瞬间炸毛。
惯于用语音的人,他们必基于打字麻烦的基础之上。但由于说话的便利性,语音往往不是言简意赅,反而带了许多口头语,一句话可能也会反复说上至少一次。
说话是不费力气的。至少我的同事往往会把同一个意思反复说上两三遍,“帮助你理解”。一旦涉及到工作方面,她的语音能长达四五十秒。
说话的人是便利了,但这样浪费了许多听话人的时间。他们往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去听一条不一定一次便能完全听清的语音。如果其中有哪些地方说得不清楚,或是理解不到位,又要回头重来,再耗费一次这样长的时间,实在是令人烦躁。
所以到后来,对于这些语音,我统一用转文字,就看文字能准确多少,实在不行再听吧。
社交工具于工作的本意是提升工作效率,却因为连续的长时间语音,耽误自己的工作不说,还要为对方的无自觉打扰性行为买单。如果实在有打字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声音传达的话,我希望我们都能自觉地选择通话。
2
我有个朋友曾跟我抱怨,她有个基本没有交情的同事,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无论上班下班,都喜欢找她聊天。
比如同事有天晚上喝了一杯过期的酸奶,晚上11点多突然打电话给她“我没注意看日期就喝了!怎么办,不会拉肚子吧?”朋友压了一肚子火气“你自己看着办,我已经睡觉了。”
再比如大领导在群里艾特某人,这位同事也会私聊她“领导在找人啦,你在办公室吗?”朋友一头雾水“领导不是找XX吗?你问我做什么?”
她一脸抓狂地呐喊:“她能不能不要总跟我聊这些不明所以的话了?我上班很忙,下班也有很多事情做,没空去回答她的尬聊啊!”
我当时只能跟她说请允悲。我虽少有奇葩同事,但我逃脱不了公司突如其来的打扰。
刚进入公司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领导们太喜欢临时下发通知了。比如周三晚上培训,直到当天上午才下发通知,并要求“无事不得请假”。有好几次这样的临时培训通知都与我原本的计划相冲突,但如果要请假,还要层层递交请假条申请领导签批,繁杂的工序让我数次腼着脸向预约对象道歉。
更有一次,因朋友大婚,我计划周末赶往外地参加婚礼。直到周五下班,都没有收到任何周末工作安排的通知,我放心了。
没想到,晚上9点,我在等动车时突然收到主任在工作群里@我和另外几位同事,通知周末两天全天参加培训。
培训内容的范畴应属于另外一个部门,也就是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既没有收到调动通知,也没有收到其他工作安排,这样的培训让我摸不着头脑。
我私聊主任,是不是搞错了?主任说,没搞错,隔壁部门主任亲点的名字。我问她,这培训关我什么事?主任回答,我也不清楚,既然叫你了就去吧。
我回复她一个微笑,并告诉她,因通知太过临时,我已另有安排,周末培训请假。
3
还有一个最让我感到受到打扰和烦躁的点,就是朋友圈。
现在的我基本不看朋友圈了,里面充斥了无数的微商代购或者个体经营广告,教育行业无休止的鸡汤,和各媒体平台的任务性质转发。
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便是打扰我生活的垃圾,我亟需与它们划出明显的分界线,却想不到有朝一日,最大的垃圾源头,竟然来自我的工作。
在新入职公司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在本平台刊登的广告,所有员工必须转发,形成“朋友圈霸屏效果”。
于是领导规定,一天有三个时间点,作为统一的广告发布时间,那段时间每个人都要转发广告至朋友圈,并截图为证,办公室每周统一检查,若不按规定转发者将扣罚工资。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为方便检查,每位员工不得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我去你大爷。
朋友圈原是每个人的社交小天地,拥有着“绝对主导权”。它可能是我的门面,像自己的小房子一样,时不时会给它清扫垃圾。也像是一个blog,我希望把她打扮得好看、有趣、生动,展示给朋友或新添加的好友。
我希望在里面能看到我的好朋友最新动态,看看她们晒的旅游风景照,看看她们最近的吐槽,看看她们又交了哪个男朋友,或领了结婚证。
可事实上,个人的社交工具逐渐被工作侵占,被工作单位利用员工“绑架”熟人,作为工作宣传的渠道,使朋友圈逐步形成一个越来越让人厌恶和尴尬的“工作圈”。
4
社交工具的确是一个“圈”,它让我们圈地为牢。 曾经,不发朋友圈,担心自己没有存在感,别人忘了你的存在。频繁发朋友圈,“言多必失”,怕给人看了个通透,成了个笑话。偶尔发朋友圈,还得精心编辑文案,P图,到最后小心翼翼地发送,期待别人的点赞。
发圈的人累,看圈的人也累。
当我还把朋友圈当成私人所有物时,我屏蔽了许多发布垃圾广告和无意义内容的好友,其中就有我初中的闺蜜,她后来做了代购。在信息污染面前,人人平等。
当工作迫使我交出朋友圈,不由得我个人做主时,我仿佛看着自己的小花园被别人入侵却无力保护,继而选择无视并放任它野蛮生长,并设置了三天可见与分组可见,尽量做到不打扰这个圈。
直到外界因素的变本加厉,我逐渐失去了它的掌控权,亦可能早已成为他人黑名单中的一员。
社交工具既是工作的窗口,也是维系感情的渠道。但不料有朝一日,它成了我的社交压力源,使我变得焦虑不堪。
而我原本有更多的时间去经营我的生活与朋友,但逐渐都成了只能通过屏幕维持的关系,最终也只将存活在屏幕里。
说到底,这个屏幕里,少有人关注你发布了什么,少有人关心你的动态与带来的广告,少有人会主动为你完成KPI。
我们明明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选择权和控制权,也希望他人在私人空间的“门前”止步,却因为 “绑架式” 的命令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放弃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使自己备受煎熬。
我认为,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或者是其他人,都应该互相保持一个“心理安全距离”,不强行撕破他人的心理安全距离防护,不做“社交绑架”,自觉维护他人的社交情绪。无奈的是,这样的人太少,入侵者感到理所当然,也因此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