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九期作业3 | 童年
题目《童年》,正文标注文体, 500字以上。
写自己擅长领域的文,不会写故事的,可以写散文,力求语言通顺。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子,一条横贯两广的国道,从村子中间穿过。村子离邻省广东很近,就三十来公里。村里人都是一口“土白话”,和邻省讲粤语的人,却也能无障碍交流。
我的童年,都是在小村子里度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农村,依然清苦,没钱天天买肉,一个星期就买个三四两;没钱买新衣服,基本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只要合身,男女不太论。
饶是如此,属于童年的快乐,却也不少。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很小的时候,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玩在一块,一起上山寻蘑菇、挖竹笋、摘捻子,一起去田边水沟摸泥鳅、捞鱼捉虾;大一点的时候,帮着家里一起去砍柴、打草、“抓松毛”(把枯黄掉在地上的干松针收集起来挑回家作柴草烧),一起去鞭炮厂或桂圆肉加工坊干活挣零钱……
那些童年常玩的游戏或玩具,大多数是要自己制作材料的,这种DIY玩具式的游戏,很多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女生玩得多的是“踢大海”,用小石块在平坦的地上画出一个大方框,再细分几格。然后把一个用十几个橄榄核串起来的小物件,“啪”的一声扔到其中一个格内,之后单脚跳着走,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橄榄串踢到一个个格内,不能踢错,或者踢到方格外。
男生则会两人一组面对面下“锅底棋”。用小石头在地上划一个圆圈,中间划个“十”字,十字与圆圈的交叉处再划几个半圆,一副“棋盘”就做好了。随手抓几颗小石子,或者折几段小树枝,就是棋子了。别看这棋简单,也是攻守兼备、考验智力的活动。
要说受欢迎度更大的男生游戏,得数“打纸角”。就是把一张四边形的纸折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折起的纸嵌套得很稳的,三边平滑,算是不错的手工制品。用香烟盒(当时大多数都是软盒的)折成的有各种颜色图案的称“真牌”,其他各类纸折成的称“假牌”。当然,做得这么漂亮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对战。
为了彰显平等,一般“真牌”要和“真牌”对战。一方先把一张纸角(纸折成的三角牌)平放地上,另一方则用手拿着另一张纸角,按一定的角度和力度拍下去,“啪”的一声落在地上第一张纸角的旁边,纸角落地时产生的风如能把原来地上的纸角掀翻过来,就算赢,可以把被掀翻的纸角当自己的战利品收入囊中。
随着对战的深入,慢慢会看到,技术好的一方逐渐变成大款,手里抓着越来越多的纸角,精神焕发;而一直输的一方,则看着自己手里准备倾家荡产的纸角,脸上愤懑而紧张。
如果说“真牌”之间因为大小品质几乎差不多,比的是技巧为主。那五花八门的“假牌”,比的经常就是谁家豪横了。纸的厚度不同,折出来纸角的大小和重量也不同。
有时,看到某个小伙伴手里拿一个用硬纸皮做成的超大巨无霸,洋洋得意:“谁敢与我一战?”
当然,对于年少气盛的孩子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总会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尝试捋老虎胡须的滋味。大家也挺喜欢围观这种“自杀式的挑战”,用小小的纸角低角度地用力向大纸角与地面的缝隙高速插入,期待着那种逆袭翻盘的喜悦。
有的人“牺牲”了十几个小兵,收手不敢再尝试了;也有的人通过多次努力,用重量不足对手十分一的纸角,在力度及角度最完美的配合下,成功上演四两拨千斤般的帽子戏法,把巨无霸干翻了。
童年里,也有男女生都一起踊跃参与的活动,就是跳绳。
割完稻谷后的一段时间,喜欢跳绳的伙伴就会抱一大捆半干的稻草回家,坐在地上编绳子。简单的就是左右绕,如双螺旋;复杂点的有三股绕,如用头发编辫子一样。金黄色的稻草做成精巧的绳子,能让人一看就赏心悦目。绳子的美观程度就代表一个孩子的手巧程度,这个时候,我也是当仁不让的,编的绳子,跟很多女生编的一样漂亮,常常为自己的手艺沾沾自喜。
跳绳的玩法也有很多种。一种是个人表演的各种花式跳;一种是十几个人同时在一根划着圈的长长绳子里跳,即集体跳;还有一种是有特殊规则要求的,可以两方或三方参与比赛的升级跳。
升级跳不知是怎么发明的,集趣味性、技巧性于一体,颇为流行。拿一条长绳子绑成大圆环,两个人在两头拉紧,拉绳的部位决定了跳绳的难度。开始是单脚脚踝拉,接着到双脚脚踝,然后是膝盖、大腿、腰,最高的是把绳子升到脖子的位置,两头拉紧。跳的人须按一定的规则,先是双脚跳起,要踩着第一根绳子,接着再跳,要求下地后双脚同时踩住两根绳子。然后左右各跳一下,最后一跳,要双脚分别踩住两边的绳子。
很多人跳到大腿位置高时就被卡住了,谁能往上挑的,都会引来不少人围观。所以,这样的跳绳,也经常惹来大人们一起玩。
那时候,我们制作过的DIY玩具,还有陀螺,滚铁环等。陀螺一般用厚材料做转叶,找到一块合适的青瓦碎片,认真地把它研磨成圆形(颇有“铁棒磨成针”的刻苦精神),再用钉子等小工具在中间钻孔,慢慢把孔扩大,然后装上一根两端开口的小竹筒,再用竹片或木棒修一根长钻芯插入竹筒内,配一根合适的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把陀螺拿去学校,不止炫耀谁的能转得久,还要相互比赛的。谁家的材料薄不结实,在相互碰撞下就会破裂了。记得当时最坚硬的陀螺材料,要数大水缸的残片,有一公分以上厚,很耐撞击,不过材料不易得,打磨也特别费劲,谁如拥有一个,就是陀螺圈里的王者了。
滚铁环制作就相对简单,一个铁圈,一根能弯的铁丝,一条小竹棍,就能开始玩了。有段时间,学校闹起了铁环热,放学回家,男生几乎人手一个滚铁环,排着队在公路边走着,也是一道难忘的风景线。
要说趣味性更高的DIY玩具,就是“坡林子(酸藤子的本地话)枪”。每到清明,山上很多酸藤子,看到红色已经成熟的,我们就摘来吃,绿色未成熟的就拿来玩。找一段合适的小竹筒(能把果实塞进竹筒内),再找一根小树枝修成直直的圆杆,在一头做一个方便抓着的手柄。把一颗酸藤子塞进竹筒一头,把圆杆置后面轻轻顶进去,再抓着手柄用力向前一推,“啪”的一声,酸藤子就会如子弹一般射向前方,男孩子们都喜欢拿来玩。
还有的人会在竹筒上加装一套传输酸藤子的下料筒,就可以如“冲锋枪”般的连续射击了。手艺精致的人,做出来的“坡林子枪”,漂亮得让人眼馋。小的时候,一帮孩子就这样拿着“武器”,穿梭在屋巷之间,自找掩体,如现在CS野战般的开始“射击”游戏了。
DIY玩具的天花板,要数“砂轮(轴承的本地话)车”,它得要会点木工、家里有“矿”的孩子才有资格拥有。主材料是一块长方形木板,加三个轴承(一大二小),大轴承装在车头,连着一块横出来的木板,就是用双脚控制的方向盘;两个小轴承装在后头,就成一辆三轮“砂轮车”了。做得巧妙的,还会给两个后轮加上一块刹车胶。
当年,拥有这样一架“砂轮车”,在孩子圈里绝对是傲娇的存在。拿着它找一个斜坡,坐上去,还可以再搭上一个人,然后在周围伙伴羡慕的眼光中,呼的一下随风飞驰而下。当然,偶尔发生“交通意外”,也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毕竟属于“无证驾驶”,发挥失常时,翻车、撞树、刮破皮肉也是常有的事。
那些年,就是这些大多不值钱的自制DIY玩具,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陪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如今,生活在城里,孩子们的玩具,基本都是在超市里寻找。他们,已经难以拥有我们当初的DIY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