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起教育时,我该说些什么
本文中我所谈论的教育,是关乎父母,是从出生开始便经历的家庭教育。若要谈当今社会或是学校的教育,有关教育体制有关教学思维则又可谈天说地三天三夜,在这儿便不细聊,学校教育有好有坏,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开始。
-1-
你怀胎十月,忍受着失眠恶心孕吐种种不适,在家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简直近乎“废人”一个,整整300天的艰难困苦,被推入手术室之前还要用对小baby的那一点点期待反复鼓舞自己努力克服心中无名的恐惧,在手术台上折腾大半天护士抱出来了一个丑的让你不敢相信是亲生的小孩,“喏,这就是你的宝宝。”
恭喜你,你有了生命的延续。
哦不,那只是ta的生命。
图片来自花瓣网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纪伯伦对于亲子关系的以上理解,值得所有中国父母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最近一周坐标湖北宜昌,受人之托来教小孩英语口语,from one to ten还没认全的英语水平不是我真正头疼的,让我欲哭无泪的是七八岁小孩闹腾的能力以及不能容忍的淘气,还有处处与你对抗的不知道哪来的脾气和勇气——我终于明白“熊孩子”这个词不是白来的。
这种只有父母脾气大过他他才肯听点话的年龄段,似乎凝集了所有不让人讨喜的坏习惯——亦或是小孩普遍都有的坏习惯:不写作业、磨蹭、贪玩、撒谎……
换个角度来讲,我明白这是天性使然,人的成长总有这样的必经之路,就像是摔过无数次跤才能明白何为好好走路,可是在大人眼里(原谅我已经把自己看作一个小大人),这些行为不免太让人头疼,于是便要生出很多的脾气和精力去管教去纠正去努力让他变得听话一点点——以说教或自身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其品行端正,谓之教育。
当那个只用顾及温饱的时代过去,我有点胆怯地想谈谈教育。
-3-
教育是一个累死人不偿命的话题。
我无意贬低为人父母的各位心中满满的伟大父爱母爱,这只是一个没结过婚没生过小孩却看过很多人带小孩的姑娘的片面之见。可是,这难道不是事实么——自己身上痛得死去活来掉下的一块肉,倾全家之力拉扯得稍微大了点之后,还要斗智斗勇管教,在外挣钱回了家还要没日没夜哄娃吃饭写作业睡觉。哦对了,还有一堆家务时不时等着你。
我时常在想,他们,是有多大的耐心以及情怀才能称得起“父母”二字?
当然,上述种种也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没有谁会去抱怨,顶多等孩子长大了再当面细数养育他的不易并以此为理由苦口婆心地劝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也都将成为父母。
图片来自花瓣网我的奶奶有三个孩子,全是男孩。
奶奶没有文化,省吃俭用供他们仨吃穿、上学,好在三人都茁壮成长并且成家立业,过着普通却幸福的生活。
那个年代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那时候不谈什么家庭教育——大人忙着务农,能让小孩吃饱已是幸事,大人都没啥知识水平,何谈教育?顶多是教导他们做人之常识、做事之禁忌。
那个时候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小孩,就吃一个鸡蛋,有两个小孩,就分着吃一个鸡蛋”的教育。
可你看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大多数小孩在父母的不懈努力下都已经不愁吃穿。于是,上民办小学的想着送去私立学校,农村的想尽办法送到城里来,城里的一掷千金送去国外,归根到底一句话:“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哦,那就挣钱去吧。“可是我们出去挣钱了,谁带娃?”“那就交给老一辈带吧”。
每一个娃的背后都是两个家庭。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光荣地担起了接送照顾小孩的光荣使命,在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
爷爷奶奶在叔叔们家里带小孩,除了过年,已经很久没回来过了。每次我问起“什么时候回来住”,他们都会笑着摇摇头,说还早呢。
是啊,等弟弟妹妹长大,还早。可是对于他们,已经不早了。
不知道他们回来安享晚年之时,还爬不爬得动五楼,还能否像以前一样,夏天卖卖凉菜,冬天做做鱼丸鱼糕,去广场散步跳舞,偶尔拌嘴,眼里却是满满的温情。
家庭教育,到底是谁的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