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五六章读后
心灵自由写作第十一篇
第五六章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阿德勒的自卑而超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霍妮的神经症和女性心理学,以及焦虑,攻击,依恋等心理学范畴重要心理现象的研究。
我且对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剖析我自己的人格形成。
从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需要疼爱和照顾,逐渐形成的是基本信任感。关于幼年的记忆,我很少,但在脑子里始终有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躲在某个大人的身后,探出头来张望着外面的世界,带着害怕,惊恐,又有某种渴望。假期和妈妈聊天,妈妈说到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已经过世了,没有人可以看管我,她和爸爸必须到外面出工,挣工分。于是,妈妈便把我放在卡凳中,放在房子中央,关上小栅门,便出去干活了。妈妈还说,幸好我们家有这样一张小栅门关着,避免了有的人家小孩被狗咬伤甚至咬死的惨剧。当妈妈说到这些的时候,眼圈都有点红了,我知道她不忍心,可是又没办法,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的是艰难的时局下艰难的选择。而我听到这这时,眼前浮现的是空荡荡的画面,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个挣扎在卡凳,甚至都没有挣扎,只是空洞洞的看着外面那点光亮的孩子。
如此,我便了解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无意识的退缩了,同时我也理解了自己那根深蒂固的,好像从生下来便有的孤独,透心凉的,如影随形的孤独感,同时我也理解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妈妈的怨恨和难以亲近。也许,这真的有幼年的印记。当我可以看到这些的时候,是对我内心能量的巨大释放。
1岁以后,儿童开始与周围人联系,如果允许他们操控他们所遇到的各种东西,儿童就容易进入这个充满自主性感觉的阶段,感到自己强大而独立,他们有了强烈的个人掌控感。过度保护会阻碍发展,产生羞怯和怀疑的情感,并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依赖别人。当看到掌控感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上学以来,成绩都是最优秀的,这种对成绩的追逐,是否会让我产生确定的掌控感?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逐渐开始与其他孩子交往,面临社会环境挑战,形成主动性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内疚和顺从的情感,在社交或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
进入小学,儿童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的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
青春期形成同一性的感觉,性别角色认同逐渐明确。
成年期建立亲密关系,中年期形成繁衍感。这个阶段,我遇到了合适的伴侣,对于我早年发展留下的影响,具有修复和疗愈的效果。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我体会到了足够的安全和包容,同时也可以满足我的某些幻想。我总是这样认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像个任性的孩子,我们像两个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家家,消除了我从小就有的孤独,有了可以安全交流的空间,并且得到足够的欣赏,这让我自己在关系中找到了不少自信,关于自己的这个部分,我有了更多的确定。
可惜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少了些觉知,不懂得如何在惯性反应中,看到我自己潜意识的愿望。但韶华已过,期中带给我的滋养足够我好好的面对以后的生活,它就像过往的一切一样,都是我成长的台阶,所有的过往,不管是快乐的,抑或是哀伤的,不管是困难的,还是喜悦,它都想我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跟我的所有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血,哪里是肉。
老年期,对过去经历和生命终结必然性的反思,使老年人要么产生一种完整感,要么产生绝望。以满足的心情回顾往事的人,将怀着一种完整感走完这个最后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写道:这是对人的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生命周期的接纳......好像有些事情必定如此,是必然的,不容替换的。我期待这个阶段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