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陕南》(7)南方有嘉木
这里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南方人眼中的北方。
人们正在忙碌的采茶提到茶,不得不引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中的第一句话:“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就是指优质树木的意思。陕南也是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之一。
在外地人看来,一提起陕西就与黄土高原联系起来,惊讶于陕西如何能产茶。其实陕南不但产茶,而且历史悠久,这也恰恰是我们本地人忽略的地方。
小时候听老人这样讲过陕南茶叶的历史:
老人说陕南产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传说茶叶是中国先祖神农氏发现的,神农氏就活动在陕西一带。根据史料记载,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是巴蜀地区,陕南地处于秦岭和巴山之间,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茶和贡茶的地区。
大家都听说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贸易,”其中的“茶”主要茶源就来自于陕南,历史长达近千年,是最先走向世界的茶文化。
茶马贸易起源于唐朝,发展繁荣于宋明,衰落于清朝。它是中国西部农耕区与游牧区之间以茶马为主要商品的大规模五市贸易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大西北与大西南两大经济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陕南背靠大西南最大茶源地,面向大西北最大买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使陕南成为千百年来“茶马贸易”的基地和枢纽。离开了茶马贸易,陕南 茶文化会变得暗淡无光。茶马贸易提升了陕南茶区的地位。茶马贸易是由中央王朝直接控制,涉及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等国家大计,形成了直属朝廷的管理体系。
陕南产茶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笔者从小也接触到很多跟茶有关的故事。记得小时候家里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就是茶叶,当有邻居或客人来时,女性一般倒白糖水,男性则必须倒上一杯茶。
倒茶之前,所用的开水必须是刚好烧开的,不能用暖气里保存的水,主要是担心茶水泡的不好。茶泡好后客人先品上几口,觉得不错便会赞不绝口,会打听茶叶是在哪家买的,之后肯定会去那家买上一些。客人一般会一边喝着茶一边与主人闲聊,茶充当了谈资的最好饮品。
在陕南的多数农家,都会在自家地边种上一些茶树,不是为了产茶去买,而是为了自己家里的日常饮用。
小时候曾经看过母亲制茶的过程。每年到了茶叶发芽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几个竹笼,吃过早饭后来到地边,沿着茶树仔细采摘,经过几天的劳作,一遍的嫩茶就采摘完了,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制茶环节了。
母亲先将采到的茶叶在院子里摊开,为了去除茶叶里的水蒸气以及叶子的青草味。接下来就是杀青的步骤了,将晒好的茶叶放在簸箕里,进行搓揉,每次看到都感觉人很费力的样子。要经过不断的搓揉在搓揉,最后变成细小而且两边尖尖的样子。
然后母亲就会将茶放在锅里进行烤茶了,目的是为了让茶叶发出香气,蒸发水蒸气,让茶叶干燥,才能进行保存。用火烤茶时,母亲总是慢条斯理的,不会着急,她告诉我说这样茶叶才会香,做不好这一步,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茶叶制作好后,母亲便会找一些大的塑料瓶将茶叶密封起来,有客人来时就请客人品尝自家的新茶叶,或给邻居们送上一些。
陕南的茶统称为“陕青,”是陆羽《茶经》中记载的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其产茶的地方很多,主要集中分布在商洛地区的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汉中地区的西乡县、勉县等。我印象中最深的是紫阳富硒茶。
紫阳富硒茶,是陕西南部紫阳县的特产,在安康多数人家都饮用的是此茶,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它的产区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紫阳境内产销茶叶历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种保健功效,所以名为“富硒茶。”
陕南之所以能够产出优质茶叶,有其特殊的地理因素。
由于秦岭的屏障和巴山的避护,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海拔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光照及土壤条件极适宜于名优茶长。茶树耐荫喜润,如所处环境阴雨天多,相度温度不大,则芽叶持嫩时间长,所含儿茶素和芳香物质增多,制成的茶叶香气高,品质好。
陕南的降水量以及海拔高度最适于茶叶生长,茶叶品质好,故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陕南茶叶大县西乡、镇巴、南郑、紫阳、平利等县都处于这一区域。
陕南茶在全国虽属茶树生长北界,春季温度低,茶树芽叶生长缓慢,但却有利于有效物质积累,特别是大巴山海拔五百米以上的黄棕壤地带,降水量和云雾较多,更奇特的是晚上大雨滂沱,白天晴空万里,正如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茶山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在高,直射光线少,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因而陕南茶叶叶肉肥厚、香味浓醇、富含硒锌,有效物质含量之高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东中部茶区在全球变暖和经济大开发热浪冲击下,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危机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陕南茶区的绿色生态文化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身处西安大学的我,也经常了解到陕南茶叶走出去的新闻。陕南茶叶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再次面临新的机遇。
作为一个陕南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时,茶叶是少不了的,这也是陕南人对茶的一种情节。
泡上一杯茶,捧起自己最爱的书,在阳光下,冬日里会无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