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见识》中关于投资部分
一、金钱观
鲁迅先生讲,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然后他又具体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能,并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不假装清高,该享受的物质生活还是享受的。鲁迅还有一个特点,他一方面拿国民政府的钱,一方面还骂国民政府。鲁迅自己讲,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为了理想,把工作辞了,然后在外面混一圈什么都没有做出来,再跑回去“啃老”。我甚至见过一个男生去“啃”收入低微的女朋友,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他。2016年,我把很多想创业的人都劝回去上班了,因为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物质上。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写过一部名剧《玩偶之家》,里面的女主人公娜拉一直活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跟丈夫的关系非常不平等,最终她觉醒了,终于离家出走开始了新的人生。几平所有人在读完这部戏剧后都会赞扬娜拉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叛精神,女权运动者对她更是赞叹不已。可是鲁迅的看法却不同,他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一文。鲁迅写道:
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内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一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是我非常钦佩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我为赞成他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说,我赞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不要因为看到很多人辞职或者退学后发了财,就天真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置之死地就能后生现实情况。往往是,置之死地后大部分情况是死掉了。很多人尤其是媒体为了哗众取宠,过分渲染退学创业的故事,但是他们常常故意颠倒因果关系。盖茨、佩奇、布林和扎克伯格退学创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挣钱的方法,然后才退学,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退学,所以创业成功。
不过,今天我更想说的是对钱的态度,而不是钱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如果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我的金钱观,可以概括成这样5句话:
1.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2.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3.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4.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5.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资、投机)光。
下面就来一一说明我具体的考虑。
1、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对于那些能够留下巨额遗产的人,最终钱只有三个去处:
1.在生前都花掉,花不掉就糟蹋掉。
2.交给山姆大叔(美国的绰号和拟人化形象)这样的国家部门或者慈善机构(中国现在还没有遗产税,但不等于将来没有)
3.留给他人,包括后代。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极限内努力,效果会比较好;已经接近了自己的极限,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想超越极限是枉费心机。挣钱也是如此。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即使有所收获,各种成本也会太高,并不合算。也就是说,可能是挣了一元钱,但在其他方面损失了两元钱。想清楚这一点,人就能过得比较潇洒,孔子说的“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
2、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钱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对各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化度量,而资源本身又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的资源。
如果体会了钱的这种本质,你就能体会我所说的“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当你有效花钱时,就等于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利用了社会资源,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时钱的意义才体现出来。如果钱放着不用,就失去了这个意义,最终上帝会把它收走。很多人说舍不得花钱去享受精神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其实是让自己失去利用资源进步的可能性。当然,你如果把钱浪费掉,比如烧掉100万元现金(不论是真的点把火烧掉,还是跑到股市上烧掉),实际上相当于将自己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放弃了。等你再想调动资源时,发现调动不了了。
如果想让钱发挥最大的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它把今天过好。对于“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昨天无论好与不好,其实已经无法改变,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沉没成本。如果我们过去过得很好,那是我们的幸运,为此一定要感谢上帝和周围的人;如果过得不那么好,把今天过好还不晚。对于未来,很多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小时候也总梦想着有特别好的未来,但是上大学之后就更看重今天了,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用钱来提高今天的生活品质是我的一个原则,这不仅是为了享受生活,更是因为未来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钱有效地花掉,让自己处于一个好的起点,才能有好的未来。至于是否该“攒钱”,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有点儿积蓄来应急,这样遇到那种万分之一的倒霉事,才有走出困境的机会。但是为了攒钱而牺牲当下的生活,是很不值得的事情。这是我对钱的第二点体会。
3、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在追求任何好东西(无论是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他们(它们)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给我带来麻烦。
4、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几乎所有工薪阶层的人都在讲,在钱的方面最大的苦恼就是觉得钱总是不够花。其实这种感觉不只是工薪阶层有,富人也是如此。美国有一个心理学调查,问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有多少钱就能花起来比较随意。年薪2万的人讲,有4万就好了;而年薪有4万的人则说,需要8万……最后年薪100万的人说,需要
200万才够花,反正都是现在收入的2倍。为什么是2倍而不是10倍呢?因为年收入4万的人想象不出年收入100万的人是怎么花钱的。为什么年收入100万的人觉得钱还是不够花呢?因为到了那个收入水平,就想做更多的事情、花更多的钱。布隆伯格讲过一件事,他在当纽约市长时,一位亿万富翁跑来找他,说愿意出资10亿美元改善纽约市的公立教育。布隆伯格在感谢他之后讲,纽约公立教育一年的预算是250亿美元,言外之意,10亿美元不会有他想象的那么大帮助。这位富翁走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布隆伯格。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即使对于亿万富翁来讲,也有钱不够花的时候。
既然钱不够花,只有两个解决办法:多挣点或者少花点。但是,从根本上讲,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一个人很难用5元钱办成10元钱的事情,有工夫费这个省钱的心思,不如多花点工夫去挣到10元钱。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要想多挣钱,就要讲究挣钱的效率,而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挣钱,这种方法显然不可取。
一个人就算工作两倍的时间,最多多挣一倍的钱;而任何能够轻松挣大钱的人,单位时间挣钱的效率可以比普通人高出三五倍、几十倍,甚至更多。我们在前面讲到不做伪工作者,以及芝麻和西瓜的关系,其实都是强调工作的效率。工作效率高了,自然挣钱的效率也高了。
要想挣钱多,我还有一个秘诀,这里不妨分享出来,那就是必须掌握一些大部分人不会的技能。如果我们想清楚了钱是对资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资源自然越值钱,那么当我们有了别人不会的技能时,我们就是稀缺资源。今天,大家都会的技能是毫不值钱的,比如开车的技能。我在《智能时代》中讲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对我们工作的冲击,于是有很多读者问我,说一个知名人士讲,未来社会只要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吃遍天下了,让我谈对此番话的看法。我半开玩笑地讲,你要先看看他是否是这样培养自己孩子的。然后我解释道,那两项技能将来是最不值钱的。20年前,一个人只要英语讲得流利就有饭吃,今天是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就能说几句英语,即使不能说,翻译软件也做得足够好了,读一些英语的资料,甚至简单的沟通都不是问题。至于计算机,将来这项技能就和开车一样,人人都会一点,今天除非有本事把车开得像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赛车手那样好,否则开车这项技能对就业几乎没有帮助。未来除非计算机水平达到顶级工程师的水准,还能挣到大钱,而只会写两行代码的人,满大街都是;学习编程或许有饭吃,但是肯定挣不到大钱。每个人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为别人做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这才有可能高效率地挣钱。当我们能高效率地挣钱时生活便相对容易了许多。
5、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资、投机)光
这是我对钱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如果你有了很多钱,恭喜你,只要不吸毒、不养小三、不赌博,花光它并不容易,但是想要通过投资增加财富,就有可能迅速破产。美国19世纪的大文豪马克·吐温,一辈子挣了巨额的稿费,都被他糟蹋光了。马克·吐温的钱不是挥霍掉的,而是他乱投资投掉的。当然你可能会说马克·吐温还不够富有,更有钱的人是不会很快变成穷光蛋的。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家族在一两代人之间就破产了。这种事例没有一个是因为乱买东西把钱花光,甚至没有因为吸毒、养小三和赌博把钱花光,这些自制很多大家族的后人还是有的,他们破产无一例外是因为投资不当在“罗辑思维”第84期中,罗振宇老师讲了集装箱的发明者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变了世界,事实上他在最辉煌的时
二、风险意识
大部分人做事情前只会考虑收益,完全忽视风险。因此他们会简单地采用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但是,只考虑收益不考虑风险的人,常常得不到最好的结果;而有风险意识的人做决定时就会稳妥得多,得到的结果也会好很多。
我每次去银行时,银行工作人员总要向我推荐理财产品,理由是理财产品的回报比银行存款的利息高。中国所谓的理财产品,很多背后是债券和保单,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在发达国家,几乎任何一种债券都有评级,从AAA到C以下(也被称为垃圾债券)有很多种,评级的目的其实是在告诉你有多大风险。比如AAA的债券赖账( default)的风险小于千分之一,AA的债券赖账风险小于0.2%,而垃圾债券赖账的风险就高达26%了。当然,评级越差的债券要付的利息越高,也就是所谓的投资回报越高。因此,在买债券(理财产品)时,不仅要看它们的回报,更要看它们的风险。年化率6%的理财产品,未必比复利3%的国库券更值得投资,因为前者有还不上本金的风险。然而在中国,卖理财产品的人从来不告诉你具体的风险,而大部分购买者也没有多少金融知识,只好听卖债券的忽悠。如果大家都知道理财产品的风险,投资的策略就会不一样了。
不仅投资如此,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如果事先有风险意识,我们会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做事情。比如我们平时开车,如果被红绿灯拦住,肯定不是很舒服,因此很多人要抢最后的0.1秒,希望成为最后一个通过路口的,而不是第一个被红灯拦下来的人。如果我们有风险意识,可能就不会去抢这0.1秒钟,而是老老实实地在路口停下来。当然,很多人即使能约束自己做到这点,心里还是不舒服、还是着急。因此,大部分人在灯变绿时会马上加速冲出去。从交通法规上讲,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因为这是合法合理的。但是,根据美国交通事故的统计结果,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比闯红灯还要高。因为如果我们在红灯变绿的一瞬间闯出,和我们垂直方向的不免有人试图抢那最后的0.1秒,他们会在黄灯的时候猛然加速。如果这时我们的车子已经启动来到了路口当中,很可能就被那些垂直方向闯红灯的车辆拦腰撞上。大家都知道,被拦腰撞上吃亏的是自己。
在美国的驾校,教官们都要教学员们“防御性驾驶”呢?不是说自己遵守了交通法规就没有了危险,而是要防范我们周围的司机因为嗑了药而犯神经病,或者因为喝了酒无法控制车,抑或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些违规的人很可能会撞我们。虽然这种情况下责任在对方但是如果被撞伤了,甚至被撞残废了,吃亏的是我们自己。如果一个人开车的策略是防御性驾驶,他开车的方式就和忽视他人带来风险的司机完全不同。比如,当交通路口的灯变绿时,他不会马上冲出去,而是要确认垂直方向没有闯红灯的;看到行为很怪的司机要躲远点。事实上,在世界任何国家,很少出事故的司机不仅是自己遵守交通法规,而且都是具有风险意识、防御性驾驶的人。
三、第一堂投资课
1、投资的行为要围绕目的进行
投资之前先要搞清楚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是为了发财或者为了回报,这是一部分人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人的目的。很多人,尤其是欧美历史悠久的大家族,投资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不受损失。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他说:“为了保住我一半的财产,我愿意放弃掉另一半。”这说明保值对那些大家族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投资只是为了情怀,这种人虽然少,但还是有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投资是为了博得名声。这4种不同的人,目的不同采用的策略也会完全不同。
我有一个朋友,在年轻的时候很幸运地就挣够了一辈子的钱她的目标就是保证她这辈子以及两个孩子将来一辈子衣食无优于是高盛给她算了一笔账,只要每年回报5%,就完全能做到这点,因此她把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放在了美国国债和州政府的债券上。对她来讲,任何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对实现这个目标都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一个工薪阶层希望通过投资获得财务自由(我后面会讲,这几乎是做不到的).显然就不能采用这么保守的投资方法。同样,一个基金会要让财富维持下去,也不能采用这么保守的投资方式。但是,不论投资目的有多大差别,保守也好,激进也好,有点是打水漂或者作孽。如果一个人投资很多年,总是不断告诉别人“交学费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挣到钱”,他必须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违背了当初的目的。
从事了大约20年的投资(包括用我自己的钱投资以及管理基金)和对周围人的观察,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虽然很多丈夫抱怨妻子在买衣服和化妆品上乱花钱,但是,其实他们每年浪费的钱一点也不比妻子少。当然,那些钱没有用于买衣服或者其他物品,而是用于“投资交学费”了,而且常常一交就是十几年。
当然,有些人会讲,我也没有交学费,只是股票没有怎么涨!这种说法不对,如果两年前投入10000元,今天还是10000元,就是交学费了,因为随便采用一种最简单的策略(比如存银行或者买国库券),都能得到更多的钱。中国的股市大家都不喜欢,因为大家觉得总是不涨。但是,如果你在1990年中国人刚开始玩儿股票时买了股指基金,当时的1元今天(2017年)就会变成30元,年均回报超过13%,加上股息能有14%-15%,不仅远远高于美国股市,也比中国房价上涨的平均幅度要高。但是,我相信从那个时间就开始折腾的老股民们,没有几个能获得这个回报。事实上,在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瞎折腾的股民,很少有人做得比大盘更好。如果投资做成这样,那就只能说他们忘掉了投资的目的——赚钱而不是交学费。
在牢记投资目的的同时,我们要制定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定得不合适,就会适得其反。这就如同一个能扛100斤重量的人,到健身房一定要举200斤的杠铃,除了将自己搞受伤以外没有什么好处。根据全世界资本市场几百年的数据,年均回报率能够做到8%就不错了,除了英国和美国市场,几百年来世界上好像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此外,每个国家经济刚刚开始腾飞的30年,是资本回报比较高的时期,今天全世界除了越南等少数几个国家,已经找不到这种处女地了。因此把年均回报定在8%,已经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20年后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是否能做到财务自由呢?做不到!
我们不妨简单算一笔账。假如一个人现在30岁,年收入是10万元,每年拿出2万元投资(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每年通货膨胀率为3%(当然实际通货膨胀率可能超过这个数字).而他的收入增长每年也是3%,投资也按照这个比例增加,每年的回报为8%。那么20年后他的财富积累按照今天的物价算可以达到68.3万元(这个钱数及以下的数字都是扣除通胀因素,折算回今天不变价之后的数字),其中40万元是他的本金,28.3万元是他的回报。这样的投资可以算非常好了,但是今天拥有68.3万元的资产显然不能让只有50岁左右的人退休。如果在股市上胡乱炒作每年的回报只有一半,即4%,会是什么情况呢?折算成今天的价钱,是44.3万元,扣除40万元的本金,投资回报只有4.3万元。
这连老老实实投资回报的零头都没有,平均每年糟蹋2万元左右,可能比妻子买衣服和化妆品花的钱只多不少。我观察了我周围的人大约20年,很多过得紧巴巴的家庭都有一个爱这样糟蹋钱的丈夫。如果再考虑到胡乱炒股浪费的时间以及对家庭和自己工作的负面影响,这个损失要大更多。
如果我们投资的目标是养老,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的策略来进行,只是时间是持续30年,而不是20年。那么30年下来你的财富将变为136万元(也是扣除通胀因素后折算回今天的数字)假如我们今后还是做同样的投资,按照今天每年10万元的生活标准,恭喜大家已经财务自由了,不过也到了60岁快退休的年龄。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让一个哪怕在职业上表现一般的工薪阶层的人土,到60岁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然,如果你想提前10年达成这个目标,不能靠投资,而要靠事业发展了。
2、选择投资对象考量的原则
大部分人通常只想着回报,这当然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但是在回报的背后,还要考虑风险。我们在上一节谈了很多关于风险的事情,相信大家已经有了风险意识总的来讲,风险低的投资,回报肯定不会高,但是风险高的,回报未必高。很多基金经理鼓吹什么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那是天方夜谭。在金融学上有一个夏普比率,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个综合考虑回报和风险的量化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股票市场波动率夏普比率=(投资回报一无风险回报)÷波动性的标准差
其中无风险回报可以理解成银行存款或者国库券的回报。夏普比率越高越好,因为它说明投资相对而言回报高、风险低。下表是几个国家股指基金的夏普比率(最近10年,考虑了汇率)。从上表你大致可以看出,美国的股市表现最好。但是可能出乎你预料的是,中国居然排在第二位,虽然大家都觉得中国的股市像过山车似的。德国排在第三位,这似乎也和各国经济整体情况相一致。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股市的风险其实非常大,在10年的范围内,即使是美国的股市,波动性(夏普比率公式中的分母)也几乎是回报的2倍;中国和德国情况类似,波动性是回报的5倍左右,因此大家感觉像坐过山车也就不奇怪了。至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过去的10年股市几乎没有回报,只有波动性。
除了回报和风险,投资时还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流动性liquidity)和准入成本( over head cost)。
什么是流动性呢?就是将投资随时变现或者现金可以随时投资的便利性。比如存款的流动性是最好的,股票次之,债券(比如国库券)又次之。中国的房市在过去几年虽然回报不错,但是这种投资的流动性就比较差,因为我们不可能明天需要用钱,今天就能把房子卖岀去兑现。至于风险投资就更差了,通常要锁定7-10年时间不能赎回。
什么是准入成本呢?投资人买股票要交手续费,这就是准入成本。当然,股票的准入成本并不高,买卖黄金交的钱比例就要高很多,在中国,每一克黄金买卖差价有好几元钱,这就是准入成本。
而买房子要交手续费和税费,准入成本就更高了。至于到拍卖会上买收藏品,通常手续费是15%甚至更高,相比其他的投资高得不得了。等你卖那些资产时,很多时候还要再交一次手续费,那也是要计入准入成本的。如果一种投资的准入成本是3%,看上去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回报只有8%,那么实际上一小半收益都给了中介。此外,在中国以外几乎所有的国家,股市投资的利润常常需要交很重的所得税,而投资的亏损抵税却有限,因此这也是另一种准入成本。明确了投资的目的、手段和投资的对象,还需要了解投资的些误区,这样投资的效果才能有基本的保障。
四、投资中的误区
误区一:贵重金属是好的投资
在很多人看来,买黄金(或者其他贵重金属)是一种好的投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个结论只有在非常少的时间成立。从长期来看,购贵重金属不仅不是好的投资,而且扣除通货膨胀后还是亏钱的。1792年,在华盛顿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时,黄金的价格是每盎司19.39美元;现在(2017年8月30日)是每盎司1302美元,225年涨了65倍,年均回报率连2%都不到,远远低于3%的通货膨胀速度。如果我们的祖上在200多年前买下黄金,今天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年的1/10左右。同样,白银等其他贵重金属也不是什么好的投资。20世纪初,贝聿铭家的叔祖颜料大王贝润生花了9000两银子买下了苏州狮子林,今天9000银子在苏州买不下一套普通的住房。也就是说,如果持有白银,到今天相对贬值得厉害。
为什么贵重金属不是好的投资呢?不是常说物以稀为贵吗?
简单地讲,它们和人类创造财富没有什么关系。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股票会不断升值,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样,买债券可以获得利息,因为使用资本创造财富的人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愿意付钱给提供资金的人。北上广深的房子会升值,它们也符合帮助创造财富的特点,但是贵重金属没有这个特点。
贵重金属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除了做首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用途的黄金,它在过去起到货币的功能,但是今天这个功能已经消失,只是作为储备货币。黄金虽然产量不高,但是产值的增幅并不慢,甚至在很多年份高于全球GDP的增速。今天,黄金在金融上最主要的用途是避险,在经济危机和战乱时,它会
升值很快,平时没有多少人关注它。投资黄金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保存,家里放一堆黄金当然不现实,如果在银行租一个保险箱来存放,每年没有多少升值不说,还要支付不算太少的保管费。
一些基金公司为了方便大众投资黄金,搞出了和黄金挂钩的ETF基金,也成为纸面上的符号黄金。不过,真要是遇到了战乱或者大灾荒,纸面上的黄金没有用,因为那时可能基金公司都不存在了,它们根本兑换不出现钱.
误区二:专业人士理财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
2004年,威廉·夏普在谷歌给我们上第一堂投资课程时,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解雇自己的理财顾问。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出了这样三个理由。
第一,那些理财顾问实际上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明、那么有判断力。
事实上,任何在媒体上讲市场趋势的人、有一半时间是错的.要知道世界上最糟糕的预测不是100%错了,而是错了一半,因为前者反过来用还是有价值的,而后者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毫无意义。很多人认为,专业人士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强大的信息分析工具,因此一定比我们个人做得好。但是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带反馈的系统,大机构的任何行为(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一种有价证券)都让市场朝着与它的期望值相反的方向走(比如某大基金要买一只股票,它刚一开始买,这只股票就会上涨,使得它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原来的期望值)。在美国,65%的基金当年的回报率要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5年回报率和10年回报率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金,比例更是高达79%和81%。如果大家做不过那些机构,不是它们做得好,而是你自己做得太差。
第二,管理基金的人和投资的人有利益冲突。
大家只要看看他们买的别墅和保时捷汽车,就知道那些钱都是从大家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专业机构的收费其实是非常高的,在美国,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每年股票的共同基金管理费一般在2%以上,对冲基金则更高。在中国,这一类的费用其实比美国更高。不要小看每年2%的收费,如果股市平均每年的回报是8%,40年总回报是20.7倍。但是如果每年被基金经理们拿走了2%,年均回报变成了6%,40年的总回报只有9.3倍。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们拿走的钱比投资人本身还多。
第三,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存在个别的基金表现良好,也很快会有更多的钱涌入那个基金,使得它的价格上涨,其结果是在背负了一个巨大的分母后表现变差。
在美国,任何一个有金融或者投资专栏的报纸或者杂志,常常每年评出上一年回报最高的股票和共同基金,而在那些榜单上,每年的变动是相当大的,很少有基金能连续几年出现在榜单上。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实际上是个基金)近半个世纪来表现一直很好啊。确实如此,但是该公司正是因为长期表现良好,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非常被大家认可,所以它的股价陡升,这也意味着它今后很多年的成长空间被挤压殆尽。实际上,从上一次金融惫机过去之后,即2000年之后,它这8年的回报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就差不多了,夏普既是从理论上分析,也是他自己看到的几十年来金融市的实际表现。在谷歌内,也有一批工程师为了验证这件事,用真金白银做了很多实验,并且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专业团队的投资结果进行了比较。事实证明,工程师们使用很简单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比那些专业团队做得好。而这些工程师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战术,而在于能够恪守一些简单的投资准则。
误区三:在股市上花时间研究得越多,回报就越高
很多人投资回报不够高,他们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其实很多人的方法根本就有问题,越是努力,越是经常交易,回报越差。要知道在过去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户在股市上获得的平均回报只有2%左右,远远低于股市增长的平均值。这些散户花的时间不可谓不多,很多人学习金融知识不可谓不努力,但是他们带着一个投机的想法,总是自认为比其他人高明,最后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倒是有些人像傻子一样投资,反而比那些股市上的“劳模”效果好。
误区四:只要有人买股票就会不断涨
很多人喜欢买受人追捧的股票,即使那些股票的价格已经高得不合理了。他们相信会有人在他们之后接手。实际上,购买和持有这种股票如同玩儿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常常会在花传到你手上时停止。《漫步华尔街》的作者马尔基尔把这种投资称为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投资”。通常在股灾之前,接手那些价格早就超过价值许多倍的股票的人,常常是无知者无畏的新手。因此,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美国第一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老约瑟夫·肯尼迪才会讲,当他听到擦皮鞋的鞋童都开始兜售股票经时,就知道离股灾不远了,但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重复过去的错误。
误区五:哪怕我买的股票亏了钱,只要我不卖,就没有损失
这种人是在当“鸵鸟”。拥有股票的人,相应的财富取决于它当下的交易价格,而不是当初购买的价格。股票真实的价值并不因为当初购买价格高就会比今天高,更不因为你购买的价格高,就要涨回到当初购买的价格。
在股市上,股市的指数,比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中国的上证指数,下跌之后总有涨回来的一天,但是对于单只股票这个规律就不一定了。一只不断下跌的股票必定有它下跌的原因,当一只股票下跌50%后,它需要涨100%才能回到原来的价钱。
从长远来讲,一个公司最后难免要死的,单只股票早晚要清零。100年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今天只剩下GE一家还存在。即使像英特尔或者思科这样技术领先、经营表现良好的公司,今天(2017年)的股价也没有回到2000年的水平,而它们所在的纳斯达克指数却不断创造了新高。这个原因也很容易解释,今天产业的变迁使得它们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可能永远回不到当初辉煌的年代了。
误区六:一毛钱的股票很便宜
很多人喜欢买特别便宜的股票,因为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一大堆。其实,一毛钱的股票未必比100元的更便宜,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24万美元一股(2017年大部分时间的价格),也并不更贵。这不仅要看它的公司发行了多少股,还要看它的赢利能力和成长率等很多因素。购买一毛钱股票的人,就如同拿两张人民币换了一堆过去的津巴布韦元或者今天的委内瑞拉货币一样,虽然在你面前堆了一大堆纸,但是它们不值钱。至少在美国,0.1美元的股票跌到0.01美元的情况,比它涨回到1美元的情况要多得多。巴菲特对这样的股票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烟蒂,即被人吸尽扔到地上的烟头,看上去不要钱,将它们捡起来,根本吸不了两口。
相信大家了解了这些误区后,投资会更理性。不过,当我将上述内容在一些媒体上刊登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人搞不懂这些基本的事实。当然,这也给了所有理性的投资者更大的挣钱机会毕竟扣除经济上涨的因素,投资本身是零和游戏。
五、围绕投资目的进行资产配置
如果投资是为了长期稳定性的增值,那么投资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资产的配置而并非哪一只股票的选择,或者哪一次投资机会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看看投资一只股票成功与失败对整体结果的影响。
我按照三种投资策略,分析如下:
1、将全部资产押在一两只股票或者一种投资上
比如贷款买了很多房子,这种情况和赌博差不多,虽然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概率让资产的价值暴涨,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公司能做到长期稳定增长而中间不经历大幅下跌的。虽然一些公司的股票在较长的时间总体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短期暴跌的风险。比如2000年微软打输了反垄断的官司后,股价瞬间被腰斩(在美国股市上没有跌停一说),直到15年后,即2015年微软的股票才恢复到当初的股价。在2010年5月6日那天,股价一直很稳定的道琼斯成分股宝洁公司的股价在瞬间暴跌了37%,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股市瞬间下跌10%,其中的原因至今没有查明(见下图)。如果有人利用杠杆买了宝洁公司的股票,他会当场就被平仓出局的。也就是说,单只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是很大的,或者讲风险是很高的。
另外,由于单只股票不可能永远上涨,因此你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将它卖掉,而这个卖点非常难选择。我曾经在百度、脸谱网和特斯拉上市时购买过它们的股票,在今天大家一定觉得那些是不错的投资,从它们给我带来的回报上也确实如此。但是,我卖出这些股票的价格都分别不到今天(2017年)的33%、70%和50%,也就是说即使找准了公司,在第一时间进场,也难以最大限度地获利。因为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我们不会像持有指数基金那样,永远持有单只股票。
2、某一只股票占资产的比例特别小
很多人想做点股票交易,看看自己“炒股”的水平,但是又怕与钱,因此每次买很少的股票玩玩,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和交易手续费。我的一个朋友将资产的0.5%拿来买了十几只股票,告诉我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有巴菲特的本事。我告诉他这件事点意义也没有。假如他真投对了(或者蒙上了)一只股票,两年涨了10倍,平均每年复合增长316%,这算是很好了吧,但由于这只股票占他全部资产的不到0.5%,因此他资产的收益不过增加了1.6%左右而已。更何况这种事情不会年年都遇上。我在百度IPO时,和高盛讲希望认购一大笔,但是最后抽签分到我手上的只有100股(相当于今天的1000股),尽管它的股价在短期内涨了10倍不止,但是对我的资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占比太小了。况且这样的IPO也不是总有的,即使有,一般中小投资者也未必能够分到哪怕是一股IPO的股票。如果想在二级市场上找到这样一只股价两年增长10倍的股票,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事实上,中国不少概念股在美国上市,几年后的价格还没有IPO的时候高。因此,有这些在股市上当劳模的时间和精加不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休息休息,陪陪家人和孩子。
3、自己选若干只股票构成自己的投资组合
如果运气好,选了20只还不错的股票,最后的投资回报可能相当于指数基金。如果对比一下美国道琼斯指数(只有30只股票)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走向,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达99%。也就是说,如果选得有代表性,少数几只股票的组合和几百只股票的组合的指数最后结果差不多。
既然是这样,何必自已花时间做那些并不专业的股票研究呢?大部分炒股的人连基本的金融知识都欠缺,看不懂财报,更不了解《公司法》和《证券法》,选择股票完全靠自已的好恶和从朋友那里得到的小道消息,再加上频繁交易付出很多手续费,几年下来超过指数的可能性非常小。散户投资者,只有5%的人表现超过指数,有60%的人在亏钱。
从以上这三种情况可以看出,即使选对一只或者几只股票也未必能够带来财富长期稳定的增长,因此做投资从一开始就应该放弃这种自已选股的想法,而应该立足于通过投资获得长期复合增长的回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找到能够受益于经济增长的“工具车”( vehicle)。
比如我们讲,股票整体上是分享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债券也会对资本带来一定的回报,因此无论是股指基金还是债券,都是好的投资工具。其次,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要有钱能够买入股票;在股市高涨的时候,要知道拿回多少利润。懂得这两条,即使是傻子做投资,也差不到哪里去。
最后,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比如,有些人有闲钱可以放在那里30年不动,而有些人5年后要结婚则需要用掉一大笔钱,这两类人在投资时要考虑的因素肯定是不同的,目标也就不同。再比如,有人对风险的承受力较高,有些人资产少了5%都睡不着觉,那么他们投资的方式也会不同。
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后,我对大多数人通常给出下面这些建议。
第一,彻底忘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
比如在“第一堂投资课”中我们提到的投资工具的后三种,即风险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和高价值实物,大部分人不用考虑,因为它们不适合一般的老百姓。当然,谁要是喜欢一条金手链或者一幅画,买来使用、欣赏当然没有问题,但这不属于投资。
第二,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决定在一座城市居住很长时间,并且有能力买住房(不是投资房),还是应该买房的。虽然很多一线城市房价非常贵,但是大家要首先考虑的是房子的使用价值,而非它的投资价值。
很多人一直在等房价下跌,或许5年后能够等到,但是如果这样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就不合算了。不过,如果现在没有能力买房子,不要为了买而买,最后让自己以及双方家长都负债累累,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第三,除了住房和其他不适合老百姓的投资手段,就只剩下两种了,即股票和债券。股票的好处是可以获得长期增长的机会。虽然中国现在的股市秩序不太好,中小投资人在过去10年里没有从股市上获得什么好处,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从几百年的历史上看,它依然是好的投资工具。当然,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绝大部分人只要考虑那些交易成本极低的指数基金即可,不要瞎炒股。从前面三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炒股即使碰上一只好的股票,对长期投资回报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第四,当投资工具只剩下股票和债券两种之后,资产配置的策略其实也就一目了然了。首先要选择一个历史上表现比较好的指数基金投资。虽然所有投资人都会说,“过去的表现不反映未来的收益”,但是过去长期表现不好的基金,以后表现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中国股市上有一个名词叫作“黑五类股票”,即小股票、差股票、题材股、次新股、伪成长股。对于后四类要坚决远离,对于第一类,如果是一个新公司,规模小倒不可怕,如果几十年如一日,从来不产生什么利润,也从来没有长大,那就要远离了。在找好了股票的指数基金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一组好的债券。由于中国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出现)没有严格的评级,因此国库券是几乎唯一的债券投资工具。
第五,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对风险的承受力和用钱的时间,按比例将资产分配到股票和债券中。比如,年纪比较轻、平时不需要花钱、投资就是为了养老的人,将80%的钱以指数基金的方式投资到股市中都不算冒险。剩下的20%,除了留出5%的现金外,其余的可以放到国库券中。但是,如果已经55岁了,准备5~10年后养老,就不能这么投资了。因为股市的一个衰退期可以长达20年以上,美国股市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经过了30多年才恢复到当初的水平;2001年纳斯达克崩盘后,2016年才回到当初的水平;而日本在1991年经济衰退后,股市至今没有回到当时的水平。因此,不能等自己准备用钱时,才发现无钱可用。对于老年人,投资反而需要稳妥些。同样,对于过两年就要结婚或者买房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抱有在股市上捞一笔解决首付的想法。专业的运动员们都知道,在压力下,动作会变形。
第六,如果大家在股市投资上运气比较好,投资组合中股票这部分收益的比例会远远超过债券(和现金)的比例,比如我们最初设定了7:3的比例,现在可能会变成8:2了,这时大家需要拿回一部分股票的收益,而不是跟着不理性的股民在股市上一路狂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遇到好运气时,一定要感谢上帝,不要感谢我们自己;相反,当股市大跌时,恰恰不是该割肉的时候,这时候,大家原先的债券或者现金就起作用了,应该是用现金或者债券兑换成现金买入股票,以便维持当初设定的股票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这时,我们其实是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在投资。当然,每次交易都是有成本的,这种投资组合的微调每年来一次就够了。微调的目的,实际上是在实施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