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

一行禅师:禅修与疗愈|《祈祷的力量》第五章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23人  97b3ffd05784
一行禅师:禅修与疗愈|《祈祷的力量》第五章

禅修(梵文“禅那”dhyana,日文“禪”zen)是佛教修行的精髓,目的在于帮助修行者深入了解实相,这样的洞见能够让我们从恐惧、焦虑以及忧伤中解脱。禅修可以产生了解及悲悯,提升生命品质,为我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带来自由、安详、喜乐。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西方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禅修。西方的物质富裕并未能带来快乐。我们的忧愁,牵挂、问题,只能靠灵修生活来解决。目前已有许多人用佛教及禅修练习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困难。

禅坐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但我们也可以用其他姿势,例如:行走、站立及躺卧来练习禅修。当我们洗衣、砍柴、浇水或开车时,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什么、身体是什么姿势,只要身心具有正念、专注及洞见的能量,就是在练习禅修。我们并不需要去寺庙、教堂或禅修中心才能练习禅修,在社会中生活,每天上班工资、照顾家庭,也都是练习禅修的机会。禅修有滋养身心及疗愈的效果,并让修行者及他生命中的人重获生活的喜悦。

禅修的三个能量泉源

禅修产生三个能量泉源:正念、专注以及洞见。正念这个能量泉源帮助我们觉知当下在我们身心及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正念”,梵文为samuak  smrti —每个当下,在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当下发生的所有事,但可能注意到其中鲜明突出以及我们最在意的事。当我们注意呼吸,在吸入气息时知道是入息,呼出气息知道是出息,这样叫做练习正念呼吸。如果我们注意步伐,并能觉知我们在屋内地板或室外土地上的每一步,这样叫做正念与行走。

如果我们正在愤怒并且自知正在愤怒,这样叫做正念于愤怒,当我们练习正念于愤怒时,在自身内有两种能量显现。第一种能量就是愤怒,第二种能量则是正念,有正念禅修所产生的第二种能量,能认知并拥抱第一种能量。如果我们能练习五到七分钟,正念的能量将能穿透愤怒的能量,并将之部分转化。

正念的能量带有专注的能量,专注能让洞见的能量生起,而洞见将愤怒转化为了解、接受、悲悯及和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惯于回想过去或担忧未来。我们的身体处于现在,但心却不处于现在。正念能帮助我们把心带回身上,让我们能完全实在地活在当下。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地活在当下,就能探触到内在及外在生命的奇妙。

就禅修的精神而言,生命只真正存在于此时此地。佛陀教导我们:“过去已经逝去,未来还未到来;只有在当下此刻才能接触生命。”当我们能够探触到当下的奇妙时,就获得滋养及疗愈。当我们正念的能量变得强而有力时,就能用它来认知并拥抱我们的磨难痛苦、愤怒怨恨、贪婪、暴力、嫉妒以及绝望,于是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将它们转化。安详地活在当下,能够带来奇妙的疗愈,并让我们得以脱离悔恨和执着于过去,以及担忧恐惧于未来的枷锁。

正念的四个范畴

正念就是一直正念于某件事物;正念必须有个对象。正念的四种对象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以及我们心的对象,这四个范畴叫做四念住。当正念的能量认知身体时,能帮我们回到身体并关照身体,让身体放松。佛教称之为“止息身行”,对于释放身体及精神系统的紧张压力非常有效,我们可以坐着或躺着练习,这种练习带动身体自然的康复。如果我们医学处方治疗身体,配合这种放松身体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康复。

正念于身体的练习,帮助我们避免吸收毒素,它帮助我们自在的行走、站立、工作及应对进退,并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正念于感受的练习,帮助我们认知当下的感觉,无论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或是中性的感觉。“认知”的意思是我们能够深入到那些心理行为的根源,清楚知道它们的本质并转化它们。例如,如果用正念的能量可以认知沮丧的症状,我们便有机会更深入地查看沮丧的本质及根源,以便知道造成它的原因。用正念关照沮丧并引导心去接触那些能够照护和疗愈的清新现象,我们就能去除沮丧。藉由正念,我们能避开那些陷自己于紧张焦虑及忧郁的食物、影像、声音及想法,如此,便能阻止沮丧受到这些毒素灌溉而蔓延。

依照佛教心理学的说法,我们有五十一种心理现象,包括正面心态,如爱及一视同仁;反面心态,如愤怒及绝望;以及潜藏的心态,如多思及懊悔。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行为,正念让我们了解他们为何生起,从何处生起,以及对我们身心的影响。藉由专注及洞见,我们能够注意并享受愉悦情绪,同时转化负面及不悦的情绪。如果是中性感受,藉由正念能将它转变为愉悦感受。例如,牙痛时,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会想如果牙痛消失了,就会舒服愉快。但通常当牙不痛时,我们只是有中性感受,并不会因为牙不痛而觉得快乐。所以,当我们觉知没有牙痛时,正念将能帮助我们改变中性感受为幸福感。

在西方,愈来愈多地方使用正念练习来治疗疼痛、沮丧及解除身心压力。例如,麻州大学医学院的约翰·卡巴金(Jon kabat-Zinn)教授主持了一个以正念禅修治疗的专案,叫做压力减除临床实习(Stress  Reduction Clinic)。透过这个专案,练习者能够治疗疼痛、压力及疾病。在哈佛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种大型医学院里,有些系所正在研究禅修在身心疾病上所扮演的角色。

哈佛大学的心/身医学所是由贺伯·班森(HerbertBenson)教授所创办及主持,这个所已经持续三十五年进行研究、教导禅修并将之运用在治疗上。据班森教授表示,有许多科学家、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及护士在所内接受高级程度的训练后,便到各个不同领域去主持研究进行探索,他们已经发现禅修很具疗效,也已发展出数个医学专案,提供藉由解除心理压力以减轻并治疗症状的有效方式。

三十年来,哈佛的医学实验室已用系统化的方法,研究身心交互影响所带来的益处。这个研究已证明,当人们重复念诵经典中的句子或禅修指引的字句时,就能免于散乱心态,也能产生正面的生理变化,和那些会带来心性紧张的变化相反。这些研究专案示范了禅修练习的有益本质,效果已显示在治疗高血压、心律不整、慢性疼痛、失眠及性无能上。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念的范畴,就是正念于心所想的对象上,例如:山、河、树、植物、人、东西、社会等。当正念、专注及洞见的能量强大时,我们能深入洞察实相,并且能体验到绝大的自由,不再执着于忧虑、贪爱、瞋恨及绝望的感觉。佛陀及圣者们获得了这种洞见,并且得到最大的自由,即称为解脱。当我们练习禅修时,我们也得到自由。虽然我们的自由还称不上伟大,我们仍可以摆脱许多错误的想蕴分别及偏见,不再像以前那么样地受苦。事实上,我们在生活的当下有了很大的安详喜乐。

一行禅师:禅修与疗愈|《祈祷的力量》第五章

打开心结

禅修尤其能帮助我们处理佛教所说的内在心结及我执(自成情5结),这些束缚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

内在心结就是纠结在深层意识里的一些错觉、压抑、恐惧及焦虑,会束缚我们,并指使我们去做、说或想一些事实上我们并不真的想做、说或想的事。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正念,便播下并助长了内在心结的种子。有十个主要的内在心结:贪爱、瞋恨、无明、自大、猜疑、执着身体为我、极端及偏见、执取仪式典礼、贪求不朽、及贪求一切恒常。我们的健康和快乐取决于我们转化这十个束缚的能力。

当内在心结出现在我们的意识时,正念能够认知到这些内结都是在过去形成的,有时是遗传自父母和祖父母的惯性能量。我们无须像心理学家一样回溯过去的记忆来发掘这些问题的根源、内心的纠结,当内在心行呈现时,正念的能量能够认知它们,并深入观察而让我们看见这些纠结的根源。

禅修帮助我们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关连和相依性。没有任何现象、任何人能够无因自生并独自存续,此依于彼,一件事是依于另一件而生起、而存续。这是相依性的洞见,有时称为相即或无我。无我的意思是没有一个独立恒存的个体,一切事物都在持续不断地变化着。例如,父子并非完全分别独立的实体,父亲存在于儿子,儿子也存在于父亲;儿子是父亲向未来的延续,父亲是儿子向根源的延续;儿子的快乐连结着父亲的快乐,如果父亲不快乐,儿子的快乐也不圆满。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无我,没有个别独立的自我。

在心理治疗界,低自尊被当作一种病。在正念禅修里,低自尊、高自尊,以及要将自己等同于别人的想法都算是病;或者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情结。这三种情结都源于有个独立自我的想法,都是基于傲慢而生:优越的傲慢、低下的傲慢、等同的傲慢。从愤怒、忌妒、瞋恨、羞辱所生起的苦,只有在我们洞见无我时才能被完全转化。基于此,我们因而练习禅修疗愈。

十一世纪的越南禅师常照(Thuong Chien)这么教导:如果我们了解心的活动,则禅修练习就变得容易了。佛教唯识学派谈到八种识:五种感官意识(眼、耳、鼻、舌、身)、心(意)识、末那识(mamas);执着于有一个个别独立恒存的自我,相对于其他非我的事物而存在),以及藏识。

当我们深层的欲望、恐惧及屈辱感被压抑入藏识时,它们就像得不到氧气和水的种子,无法生长并转化为美好;而这个障碍造成身心上可体验到的症状。虽然这些心理行为被压抑,但它们扔能束缚我们、指使我们,因而变成很强的内在纠结。我们习于忽视它们,希望它们没有机会浮现到心的意识层面。我们转向消费以求遗忘,不想面对这些痛苦沮丧的感觉。我们想要填满意识空间,让这些基层的痛苦感没有位置可以浮现,因此我们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谈话、赌博、喝酒,好遗忘它们。

当我们的血液循环不良时,身体就会出现病症。同样的,当心行被压抑而不能循环时,身心疾病的症状就开始出现。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停止压抑,让这些欲望、恐惧、屈辱等心行有机会生起,被认知并转化,这可藉由禅修发展正念的能量而做到。每天练习禅修来产生正念,帮助我们认知、拥抱并转化这些受苦的感觉。

当我们认知并拥抱这些心行,而不是迫使它们回到地底时,它们的负面能量就会减少一些。只要对这些心行禅修个五或十分钟,就能有所助益。下次它们又生起时,会再度被认知拥抱并减弱后再回到藏识。像这样练习,我们便不再害怕负面心行,不再像以前一样地压抑它们。心的良好循环能再度建立,而复杂心理情绪所造成的身心障碍也能渐渐消失。

一行禅师:禅修与疗愈|《祈祷的力量》第五章

真正的快乐

正念是至上的一种能力,单纯地认知某个对象的存在而不采取立场,不作评价,并且不贪爱也不厌恶那个对象。例如,假设我们身上有个疼痛的部位,藉由正念,我们只是认知疼痛,这或许和你以往所习惯的祈祷大不相同,但只是静坐禅修觉知疼痛仍是一种祈祷。藉由专注和洞见的能量,我们也许可以看见并了解它的重要性和它生起的真正原因。基于正念和专注而来的了解,也许可以治愈。如果我们过于焦虑,如果我们总是幻想,那么焦虑和幻想会带来心的压力,疼痛会增强。即使不是癌症,但我们幻想它是癌症,然后担心忧愁到不能吃、不能睡,疼痛便会加倍,并且使状况更严重。

佛陀在《杂阿含经》(大正藏T2,99)中以两支箭作比喻。如果有第二支箭射到第一支箭所造成的伤口上,那么疼痛不只加倍,而是十倍。所以我们不该让自己的想像和忧虑成为第二支箭,而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我们追求感官欲望的对象,诸如金钱、名声、权力及性时,并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反而是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人类是充满欲望的,人们日以继夜地追逐这些欲望,因而不得自由。如果不自由,就不会自在,也不觉快乐。如果我们的欲望不多,满足于简单正当的生活,就有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活在每个当下,并照顾所爱的人,这是得享真正快乐的秘诀。在现代社会里,太多人用满足感官欲望来追求快乐,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痛苦和绝望。

《林经》谈到欲望是个陷阱。如果我们落入欲望的陷阱,就会受伤并失去一切自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恐惧和焦虑也会带来痛苦,如果我们能了解并接受简单生活且知足,就不会再担忧恐惧。我们只是因为想到明天可能失去工作、没有薪水,才经常生活在神经紧张的幻想中,所以,减少浪费、致力快乐,才是脱离今日文明陷阱的唯一出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