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思考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的高贵在于智性,思考并改变自然,而思考这一智性是写作的第一生产力。
很多时候,人只要有思考,就会有进步,在写作上更是如此。同时,随着思考的深入,你会发现以前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或理并非如此,就像一句话说的:从来如此就一定正确吗?
就如在写作上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这个并非如此,事实上不少时候,古今中外很多的文人文章和为人并未能同一,文章写得好,为人并不是如文章体现的那般。如果我们细想,就不难发现,写文章不仅有个人的才情和天赋,还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很有关系,然而,为人品性和个人才情、天赋、生活经历、知识多寡并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关联,一个人可能写得好一手好文章,但是,可能恃才傲物、性情不羁、生活放荡。这样的文人在古代诗词领域却不乏其人,而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也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才情与性情,有如此的生活阅历才能写出如此文章,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就像天才与怪癖一样,是同一人的不同侧面,无论这个人的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体多面而已,而且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何况,对于所谓的好与坏,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见仁见智罢了。
又如关于审美这一问题,美是什么,哲学家或美学家都有一定的定义或概念,但是如果具体到生活中的体现,那又是千千万万,林林总总。不仅仅是形体的和心灵的,还有文化、阅历、感受力、个人喜欢、欣赏品味、历史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而相互牵绊和影响的。比如对女性美的判定,从道德感去判定,往往会认为心灵美比形体美要更有深度、品味。或者说一个外在形体美丽、打扮得体、衣着得体、妆饰适当的女性,我们没有人不喜欢,而这样的审美似乎更倾向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审美标准和要求,然而,如果这样的美女,在生活中做了不符合大众道德标准甚至是与她本身的外在美不想匹配的事情,我们往往会从道德上去鄙视或对体现在她身上的那种外在美或者高贵优雅做极为反讽的批判。这个时候,究竟那种审美评定是客观的呢?这是否又陷入前面那种“文如其人”式的传统评定去要求“美的内外兼修”的论调中去了呢?
至少,我认为,无论是文人,还是美人,这都是片面的,或者是没有从人的多面 性来看问题的错误论点。就像苏轼曾在诗中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即便是从外在的表面看都有多面性,更不用说深入人性的层面去探究那立体多位角度去看就更是如此。我认为,人的复杂性,不仅是有平面性由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更有时空的历史、现在与人性的多维度以及变化等多个维度。所以,以上的文人也好,美人也罢,在不同情境,不同时空,不同场合等就会受到种种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有形与无形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多个维度与层面的视觉效果差,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只能在特定的具体情境、时空与事件中,才能看清或看到人的某一个真实具体的侧面。但也只能由此来判定这个人的此时此刻此景中的他,而不能借此断定这个人就只是这样一个人,就想我们不能一个点来概括一个面,一棵树来形容一片森林一样。
这是思考的结果,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们已有多少知识,都不过是世界或宇宙的一个片面或局部而已,只有思考是部落伍的,正如变化才是永远唯一的不变。
因此,思考,是人的第一生产力,更是知识与写作或创新的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