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5

2023-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乘风破浪煜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周岭

68个笔记

>>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第一节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 珍惜每天的礼物

>>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 一天才刚开始,注意力和情绪就受到了影响,面对困难、枯燥的工作时,就不容易进入状态了(见图6-1)。

图6-1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

>> 我们也可能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如果起床后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

>>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 当然,启示还不止这些,如图6-2所示,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喽!

>>

图6-2 在增强回路起点做选择难度最小

>>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 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 知道和做到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其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正是前文所说的“模糊”

>>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 一招建立清晰力

>> 清晰力的建立并不复杂,做到这三个字就可以实现:写下来。

是的,只要写下来就好。

>>

图6-3 日程规划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一天过后,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个页面分为以下4个部分,呈现“工”字形。

(1)待办事项

(2)计划完成

(3)实际完成

(4)备注

>> 通过持续的规划和记录,我对自由时间的掌控变得越来越强。我能够主动约束自己,我总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什么事情最重要,即使不小心被各类消息牵绊,也能在自我提醒下快速跳出来,这一切得益于清晰力

>> 所以,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就体现在最后那一点点行动上。

>> 我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发现这样做事情很有控制感,而且不用老是着急、害怕、担心完不成,即使中途会调整计划,但大方向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脑力的事情。

>>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 我喜欢在头天晚上睡前留出10分钟来做这件事,第二天早上再拿几分钟回顾,工作过程中不时地查看、调整。

>> 成长是个系统工程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 一切源于“想清楚”

>>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 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 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 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我也不愿意投入;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寻找,这样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 成长中的悖论

>> 一次是傻傻地敲键盘,一次是傻傻地写文章,我看到了创造文字的好处,进而主动做成了这件事。而以前的我爱耍一点小聪明,总希望能先看到结果再行动,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

图6-5 距离太远,看不清目标

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见图6-6)。

图6-6 走近了就能看清目标

>>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见图6-7)。

图6-7 “做到”和“想要”的怪圈

>> 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 凡事看结果。当你从现实结果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什么“学习焦虑”“三分钟热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你会主动斩断幻想、专注一点、静心行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 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

>> 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 突破阈值

>> 打破这些悖论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地先行动起来。有些人并不完全同意这些观点,因为他们行动后依然看不清结果、体验不到好处、消除不了欲望。

>> 我们在行动时也应如此,我们要专注、要持续行动,直到突破阈值,这样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见图6-8)。

图6-8 行动量需要突破阈值

>> 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

>>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 不适则改、适则用

>>

图6-9 有理有据的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

>> 第三节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 在他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念: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那个方法以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于是他们在寻找、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远。

>> 更使人困扰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

图6-10 技能学习路径

>>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诸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技能学习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

图6-11 认知学习路径

>>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

图6-12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 一开始做不好很正常

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 这从侧面证明: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

>>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

>>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