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
本文参加简村夜话·吾乡主题征文活动
长大后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拜别了疼我爱我的亲人,没入了陌生而又迷离的城市。从此我与家乡逐渐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无限感喟我终生难忘地方,我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对故乡的记忆像情丝一样地剪不断理还乱。
正如蒋大为先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所传唱的一样,“……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的家乡是一个四面环水、竹林环抱的秀丽小村庄。有水也会有桥,儿时的记忆中,有很多的小桥,都是那种窄得只能一个人走一字步才能通过的独木桥。只有村庄正前方有一座那时看起来高大巍峨的大桥,可以同时4-5个人通行。
家乡那数不胜数的桥,也是我当初既爱又恨,如今却唯留美好回忆的桥。
爸妈为了能多赚点钱供养我们姐弟俩读书鲤鱼跃龙门,他们不辞辛劳种了很多亩地。小时候单休日和暑假里都会被爸妈带到田间地头帮忙干农活。从村庄到农田要经过很多座独木桥。开始的时候由爸妈教着过桥,看着他们健步如飞的样子,好生羡慕,他们就是我们眼里的英雄。而我只能由他们搀着手才能颤颤巍巍地过。我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他是个倔强的小男孩,许是天生男子汉的热血气概作祟,一定要自己过,才移动了一两步就马上蹲了下来,但由于前后脚交错,身体不停地在晃动,他赶紧双手放在前方撑在桥面上。爸爸想去帮他,可他却是涨红了小脸,一边说不用一边手脚并用地慢慢往前挪动,就像一只四脚朝地的小奶狗似的,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弟弟过了桥,我们都又怜又爱地好好地抱了他一通。
从村上的小学毕业后,就要到村外的镇上去读初中。那时不但我们村的桥是独木桥,去镇上的很多桥都是那样。其中有一座桥最为凶险,同学们都戏称它为“奈何桥”。它不但窄而且离地面很高,上这座桥要翘起脚跨上去才行;我们每天来回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部庞大的重型28自行车,机智的我们常常都是结伴同行,相互帮忙着将自行车搀扶着过了桥。
有一天放学,记得是穿短袖的季节,仿佛现在还依稀记得自己短袖衬衫的颜色和样式。由于班级出黑板报,比我们班同村的其他同学晚回去了。当我千辛万苦地把车拖上桥面,还没走几步,车身太重发生了倾斜,随后直接坠下了桥面,而我自己也随之追随它而下。当我觉得快完蛋的时候,突然听到耳边有人在叫我抓竹竿。我慌乱地将双手举出水面胡乱地抓,最后被隔壁班的我们村的青乙同学用竹竿给拖到了岸边。记得回到家里纯朴的爸妈没吵也没闹,拾掇好了之后陪着我去了趟青乙家,千恩万谢也不为过。现在想来都是捏了把汗,如果是冬季我可能不淹死也要冻死;如果没人救我,也许……
提起村庄前最大也是最长的桥,那才是我们幸福童年的最好见证。
夏天那里是我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暑假里,太阳刚一落山,我们就像蛰伏的老虎一般生龙活虎地出洞,提着水桶,抱着凉席陆续来到大桥上,抢先占好有利地形地势。而后一手抓着桶上系着的长长的绳,一手将桶口朝下使劲甩下水面。提溜着水上来给桥面好好地洗个大澡,顺便降降温。再铺上凉席就算占好了有利位置了(一般早来的就可以占据大桥中央的位置)。忙碌了一天的家人们,收工晚饭后就会陆续来到桥上休憩地。孩子们就像永动机一样地不知疲倦地拉着歌,齐声引吭高歌,唱得最多的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悠扬的歌声、三三两两的打鼾声、家长里短的闲聊声交杂在一起,让人深深地沉迷和期盼;东家的熟玉米棒、西家的甜木节(高粱杆)、张家的香瓜…各色农家产品粉墨登场,孩子们唱累了,嗅着香味味蕾大开的他们就会从桥头窜到桥尾,交换着品尝各色美味……
如今这些个小桥早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宽阔石拱桥或者乌黑闪亮的柏油路面。
我的人是离开了多年,但我的心却一直在追随,也将永远在追随。每个思念的夜晚,抬头看看苍穹,仿佛就看到了故乡那皎洁的月亮,洒着柔和的月光照在家乡的院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