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丨我全身的“好奇宝宝”都冒出来了
孩子们强大的学习能力可能要归功于他们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也能像孩子一般,让身体里的好奇宝宝时刻兴奋,那我们就能获得更强的驱动力了!
每个孩子都喜欢问为什么,其中就包括了三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他们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库,虽然不知道问题是不是真的有“十万个”,但是我小时候在面对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问过妈妈这样一个问题:“十万到底有多少呀?这本书那么薄,真的有十万个问题吗?”妈妈哑然。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宝宝,很多事情喜欢探个究竟,但是这里的“好奇心”,我两种都占了,一种是“消遣性好奇”,另一种是“认识性好奇”。
就消遣性好奇而言,它说白了就是一种“八卦”的心态,就像我们过度浏览娱乐新闻这种行为。
我从小就被妈妈说,你怎么那么八卦,有时候她和朋友讲完电话,我就会不停问她,“妈妈那是谁呀?”、“你们聊了什么呀?”、“你周末不是答应跟我出去吗?为什么又要上班呀?”、“那你还带我出去吗?”、“那为什么不跟阿姨说实话呀?”、“噢?那个阿姨为什么老是不开心啊?”……
虽说消遣性好奇是人的本能,但这种好奇心的价值感并不高,而且容易冒犯到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小秘密,假如别人不愿意被人知道他的隐私,那还是应当尊重别人,等待别人主动告知会比恶意探寻好,因此这种好奇心应当适可而止(不过我心底里的好奇宝宝还是不可避免地雀跃着呼喊道:好想知道哟!)。
那相比较消遣性好奇,另一种认识性好奇却可以在我们的个人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认识性好奇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我们观察事物、收集信息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然后我们会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又进而不断思考,进而又产生新的疑问,这仿佛是一个无穷尽的认识过程。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可以用这样一种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去指引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起初种植多肉,是因为朋友送了四盆多肉给我,由于没有种植经验,没过多久,多肉就奄奄一息了。
一想到把朋友送的肉肉养死了,我就很不开心,于是去百度了一下多肉的种植技巧,但是百度回来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我进而转战多肉吧。
在多肉吧里有几篇置顶的精品帖,对于入门小白来说已经足够了,于是我就开始潜心学习,后来发现虽然入门知识够了,可是毕竟品种有别,我就奔赴书城,买了相关书籍来阅读,同时又搜索了一些种植多肉的公众号、文章进行比较,也加了相关的爱好群……
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好奇宝宝的驱动下,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掌握了入门知识(要是以前读书也有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我应该能够做得更优秀吧……眼泛泪光~)。
蜕变之路那么你知道“好奇宝宝”也是可以培育的吗?
尝试一下狐猬策略吧。
狐,像狐狸一样,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断通过“同理心询问”来思考别人眼里的这件事是什么样子的。
同一篇晨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方式;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收获;同一个热点事件,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因此,我们平时不光自己写作,而且多阅读其他人的文章,也是开阔视野的一种方式。
猬,像刺猬一样精通至少一个方面的知识,像匠人一样把握好每一个细节。
这就好像我们平衡自己工作与爱好的态度,同为写作,有的人以写作为生,而有的人将写作作为自己的爱好,我们都清楚,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很难要求别人能够在自己的兴趣投入更多,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只有在精通了某个领域的知识以后,才有底气不断拓宽自己的特长外延,锦上添花。
像孩子一样保有认识性好奇吧,也记得随时让好奇宝宝欢腾起来,“好奇力”可是不可低估的成功驱动力呢!
参考书目:《好奇心》 [英] 伊恩·莱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