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2022-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第12天(2022-10-19)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杜保瑞教授认为“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工夫心法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因此就格物致知归纳了16个要点阐述:

        1、格物是去其不正;

            关键是需要通过 “诚意正心”来贞定道德意志的工夫。

        2、阳明格物与朱熹不同;

            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先知后行,把事物概念彻底搞清楚之后再去行动,这样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穷尽天理上。阳明提出一套创造性说法,孟子把《论语》“生知、学知、困知”合并理解,“尽心、知性、知天”三句变成“生知、学知、困知”三事。主体本心已经尽了心,知了性,知了天,与天为一了。本心提起,良知提起,意志坚定一事,格物就是尽心的本体工夫,心即理,心理为一,心意知物为一。明明德与诚意是本体工夫。

      3、本心发动与名物度数

            阳明认为心意不正,知识再多也落实之处

       

      4、格物不要流于口耳

            阳明认为端正念头端正人心,重点在实践在落实,而不是停留在研究知识上非常重要️ 不要嘴上说知识,念头上存恶念,行动上还在为恶,这样的知识有何用?

      5、心外无物,念即是事

          把格物说成端正念头,物变成了事,心中念念不放的事,一切事都是心中事,心外无事,主体心要做的所有事都是心在主导,心不动用,就不能把事做好,尽心穷理就成了念头上做工夫的心法了。

      6、格物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格物之格不是研究事物之理,而是端正心念之善!

      7、格物无分动静

        格物变成念头之事,有事无事,自己的念头都要正,这样无分动静。

      8、格物就是诚意正心

          心正则中,身修则和。诚意正心才是意志贯彻的立志工夫,一旦意诚,心就正了。

      9、格物致知只是一个明明德;

        明德就是仁,仁就是天地万物于一体,明明德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修齐治平,为天下百姓服务!

      10、必须格物以致其知;

      11、格物就是诚意工夫;

      12、以诚意正心去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一定要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阳明认为没有诚意正心,何来格物致知;

    13、格物才能达至本体

      阳明认为格物致知的知,是知天理,知是非!不是知名物度数。一刻正念头,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

    14、格物是有根的学问

      阳明认为纯粹意志是有根的,寻求外在知识是无根的。

    15、工夫进路的格致诚正的解读

      格致诚正是连贯的,知行是合一

 

    16、亭前格竹子公案

          阳明亭前格竹子是一场错误实验,其实朱熹强调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以探求真理。

    17、格物是儿童即可做的工夫!

      个人感悟:

      杜保瑞教授针对阳明心学“格物致知”这个具体概念,做了一个系统梳理,发现格物致知就致良知,就是做实践工夫的过程,杜教授在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理解是,把这两个词组整合成为“格致诚正”,杜教授认为阳明所阐述的格致诚正就是连贯的,就是如同知行是合一的,是动词,不是名词。是做工夫的过程,不是一种知识概念。所谓的致良知,就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实现的,在这个具体做工夫的过程中,端正念头,正心正念才是关键,如果我们没有正心正念,我们的行为就会错乱忙乱,我们就会沉浸在事事物物枝枝叶叶中,我们就会困死在内卷中内耗中,我们就会忙而无效忙而无功,终身茫茫不知所挫,终究碌碌无为一生。

        阳明认为,一切事都是心事,心外无事,事情如果不放在心上,一定无成!所谓心即理,这颗心时时刻刻在端正念头心态,接近天理,念头所到之处,何有不成之事。朱熹追求先格物致知穷天理,然后正心诚意,阳明认为二者不可分割,格致诚正是连贯一体的,天地万物皆备于我,唯有格致诚正,才可以修齐治平,才能致良知,才能成就圆满人生。

《王阳明传习录疏解》余超林解读之12: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