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unicode字符集 ASCII编码 utf-8编码
计算机是以二进制的形式来存储数据的,它只认识 0 和 1 两个数字,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文字,在存储之前都被转换成了二进制(0和1序列),在显示时也要根据二进制找到对应的字符。
可想而知,特定的文字必然对应着固定的二进制,否则在转换时将发生混乱。那么,怎样将文字与二进制对应起来呢?这就需要有一套规范,计算机公司和软件开发者都必须遵守,这样的一套规范就称为字符集(Character Set)或者字符编码(Character Encoding)。
严格来说,字符集和字符编码不是一个概念,字符集定义了文字和二进制的对应关系,为字符分配了唯一的编号,而字符编码规定了如何将文字的编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我们暂时先不讨论这些细节,姑且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本节中我也混用了这两个概念,未做区分。
字符集为每个字符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类似于学生的学号,通过编号就能够找到对应的字符。
可以将字符集理解成一个很大的表格,它列出了所有字符和二进制的对应关系,计算机显示文字或者存储文字,就是一个查表的过程。
在计算机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字符集,有些还在使用,有些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本节我们先讲解的是一种专门针对英文的字符集——ASCII编码。
拉丁字母(开胃小菜)
在正式介绍 ASCII 编码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拉丁字母。估计也有不少读者和我一样,对于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中的字母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拉丁字母也叫罗马字母,它源自希腊字母,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字母系统。基本的拉丁字母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 ABCD 等26个英文字母。
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
拉丁字母原先是欧洲人使用的,后来由于欧洲殖民主义,导致这套字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流行,美洲、非洲、澳洲、亚洲都没有逃过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拼音其实就是拉丁字母,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
后来,很多国家对 26 个基本的拉丁字母进行了扩展,以适应本地的语言文化。最常见的扩展方式就是加上变音符号,例如汉语拼音中的ü,就是在u的基础上加上两个小点演化而来;再如,áà就是在a的上面标上音调。
总起来说:
基本拉丁字母就是 26 个英文字母;
扩展拉丁字母就是在基本的 26 个英文字母的基础上添加变音符号、横线、斜线等演化而来,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ASCII 编码
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二进制和英文字母(也就是拉丁文)对应起来。
当时,各个厂家或者公司都有自己的做法,编码规则并不统一,这给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是相对来说,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有 IBM 发明的 EBCDIC 和此处要谈的 ASCII。
我们先说 ASCII。ASCII 是“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缩写,翻译过来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套编码是美国人给自己设计的,他们并没有考虑欧洲那些扩展的拉丁字母,也没有考虑韩语和日语,我大中华几万个汉字更是不可能被重视。
但这也无可厚非,美国人自己发明的计算机,当然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ASCII 的标准版本于 1967 年第一次发布,最后一次更新则是在 1986 年,迄今为止共收录了 128 个字符,包含了基本的拉丁字母(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也就是 1234567890)、标点符号(,.!等)、特殊符号(@#$%^&等)以及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字符(往往不会显示出来)。
在 ASCII 编码中,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都是连续分布的(见下表),这给程序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例如要判断一个字符是否是大写字母,就可以判断该字符的 ASCII 编码值是否在 65~90 的范围内。
EBCDIC 编码正好相反,它的英文字母不是连续排列的,中间出现了多次断续,给编程带来了一些困难。现在连 IBM 自己也不使用 EBCDIC 了,转而使用更加优秀的 ASCII。
ASCII 编码已经成了计算机的通用标准,没有人再使用 EBCDIC 编码了,它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ASCII、GB2312、GBK、Shift_Jis、ISO/IEC 8859 等地区编码都是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开发的,不具有通用性,在一种编码下开发的软件或者编写的文档,拿到另一种编码下就会失效,必须提前使用程序转码,非常麻烦。
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编码能够统一世界各地的字符,计算机只要安装了这一种字编码,就能支持使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再也不会出现乱码,再也不需要转码了,这对计算机的数据传递来说是多么的方便呀!
就在这种呼吁下,Unicode诞生了。Unicode 也称为统一码、万国码;看名字就知道,Unicode 希望统一所有国家的字符编码。
Unicode 于 1994 年正式公布第一个版本,现在的规模可以容纳 100 多万个符号,是一个很大的集合。
有兴趣的读取可以转到 https://unicode-table.com/cn/ 查看 Unicode 包含的所有字符,以及各个国家的字符是如何分布的。
这个网站不太稳定,随时可能无法访问,不要问我为什么,访问不了也不要找我,没有比它更好的网站了。
Windows、Linux、Mac OS 等常见操作系统都已经从底层(内核层面)开始支持 Unicode,大部分的网页和软件也使用 Unicode,Unicode 是大势所趋。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计算机仍然安装了 ASCII 编码以及 GB2312、GBK、Big5、Shift-JIS 等地区编码,以支持不使用 Unicode 的软件或者文档。内核在处理字符时,一般会将地区编码先转换为 Unicode,再进行下一步处理。
Unicode 字符集是如何存储的
本节我们多次说 Unicode 是一套字符集,而不是一套字符编码,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严格来说,字符集和字符编码不是一个概念:
字符集定义了字符和二进制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字符分配了唯一的编号。可以将字符集理解成一个很大的表格,它列出了所有字符和二进制的对应关系,计算机显示文字或者存储文字,就是一个查表的过程。
而字符编码规定了如何将字符的编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如果使用了类似 GB2312 和 GBK 的变长存储方案(不同的字符占用的字节数不一样),那么为了区分一个字符到底使用了几个字节,就不能将字符的编号直接存储到计算机中,字符编号在存储之前必须要经过转换,在读取时还要再逆向转换一次,这套转换方案就叫做字符编码。
有的字符集在制定时就考虑到了编码的问题,是和编码结合在一起的,例如 ASCII、GB2312、GBK、BIG5 等,所以无论称作字符集还是字符编码都无所谓,也不好区分两者的概念。而有的字符集只管制定字符的编号,至于怎么存储,那是字符编码的事情,Unicode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只是定义了全球文字的唯一编号,我们还需要 UTF-8、UTF-16、UTF-32 这几种编码方案将 Unicode 存储到计算机中。
Unicode 可以使用的编码方案有三种,分别是:
UFT-8:一种变长的编码方案,使用 1~6 个字节来存储;
UFT-32:一种固定长度的编码方案,不管字符编号大小,始终使用 4 个字节来存储;
UTF-16:介于 UTF-8 和 UTF-32 之间,使用 2 个或者 4 个字节来存储,长度既固定又可变。
UTF 是 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 的缩写,意思是“Unicode转换格式”,后面的数字表明至少使用多少个比特位(Bit)来存储字符。
- UTF-8
UTF-8 的编码规则很简单:
如果只有一个字节,那么最高的比特位为 0,这样可以兼容 ASCII;
如果有多个字节,那么第一个字节从最高位开始,连续有几个比特位的值为 1,就使用几个字节编码,剩下的字节均以 10 开头。
具体的表现形式为:
0xxxxxxx:单字节编码形式,这和 ASCII 编码完全一样,因此 UTF-8 是兼容 ASCII 的;
110xxxxx 10xxxxxx:双字节编码形式(第一个字节有两个连续的 1);
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三字节编码形式(第一个字节有三个连续的 1);
11110xxx 10xxxxxx 10xxxxxx 10xxxxxx:四字节编码形式(第一个字节有四个连续的 1)。
xxx 就用来存储 Unicode 中的字符编号。
- UTF-32
UTF-32 是固定长度的编码,始终占用 4 个字节,足以容纳所有的 Unicode 字符,所以直接存储 Unicode 编号即可,不需要任何编码转换。浪费了空间,提高了效率。 - UTF-16
UFT-16 比较奇葩,它使用 2 个或者 4 个字节来存储。
对于 Unicode 编号范围在 0 ~ FFFF 之间的字符,UTF-16 使用两个字节存储,并且直接存储 Unicode 编号,不用进行编码转换,这跟 UTF-32 非常类似。
对于 Unicode 编号范围在 10000~10FFFF 之间的字符,UTF-16 使用四个字节存储,具体来说就是:将字符编号的所有比特位分成两部分,较高的一些比特位用一个值介于 D800~DBFF 之间的双字节存储,较低的一些比特位(剩下的比特位)用一个值介于 DC00~DFFF 之间的双字节存储。
对比以上三种编码方案
首先,只有 UTF-8 兼容 ASCII,UTF-32 和 UTF-16 都不兼容 ASCII,因为它们没有单字节编码。
- UTF-8 使用尽量少的字节来存储一个字符,不但能够节省存储空间,而且在网络传输时也能节省流量,所以很多纯文本类型的文件(例如各种编程语言的源文件、各种日志文件和配置文件等)以及绝大多数的网页(例如百度、新浪、163等)都采用 UTF-8 编码。
UTF-8 的缺点是效率低,不但在存储和读取时都要经过转换,而且在处理字符串时也非常麻烦。例如,要在一个 UTF-8 编码的字符串中找到第 10 个字符,就得从头开始一个一个地检索字符,这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因为 UTF-8 编码的字符串中每个字符占用的字节数不一样,如果不从头遍历每个字符,就不知道第 10 个字符位于第几个字节处,就无法定位。
不过,随着算法的逐年精进,UTF-8 字符串的定位效率也越来越高了,往往不再是槽点了。
- UTF-32 是“以空间换效率”,正好弥补了 UTF-8 的缺点,UTF-32 的优势就是效率高:UTF-32 在存储和读取字符时不需要任何转换,在处理字符串时也能最快速地定位字符。例如,在一个 UTF-32 编码的字符串中查找第 10 个字符,很容易计算出它位于第 37 个字节处,直接获取就行,不用再逐个遍历字符了,没有比这更快的定位字符的方法了。
但是,UTF-32 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占用存储空间了,在网络传输时也会消耗很多流量。我们平常使用的字符编码值一般都比较小,用一两个字节存储足以,用四个字节简直是暴殄天物,甚至说是不能容忍的,所以 UTF-32 在应用上不如 UTF-8 和 UTF-16 广泛。
- UTF-16 可以看做是 UTF-8 和 UTF-32 的折中方案,它平衡了存储空间和处理效率的矛盾。对于常用的字符,用两个字节存储足以,这个时候 UTF-16 是不需要转换的,直接存储字符的编码值即可。
Windows 内核、.NET Framework、Cocoa、Java String 内部采用的都是 UTF-16 编码。UTF-16 是幕后的功臣,我们在编辑源代码和文档时都是站在前台,所以一般感受不到,其实很多文本在后台处理时都已经转换成了 UTF-16 编码。
不过,UNIX 家族的操作系统(Linux、Mac OS、iOS 等)内核都采用 UTF-8 编码,我们就不去争论谁好谁坏了。
宽字符和窄字符(多字节字符)
有的编码方式采用 1~n 个字节存储,是变长的,例如 UTF-8、GB2312、GBK 等;如果一个字符使用了这种编码方式,我们就将它称为多字节字符,或者窄字符。
有的编码方式是固定长度的,不管字符编号大小,始终采用 n 个字节存储,例如 UTF-32、UTF-16 等;如果一个字符使用了这种编码方式,我们就将它称为宽字符。
Unicode 字符集可以使用窄字符的方式存储,也可以使用宽字符的方式存储;GB2312、GBK、Shift-JIS 等国家编码一般都使用窄字符的方式存储;ASCII 只有一个字节,无所谓窄字符和宽字符。
Go语言中的Unicode与utf-8
Go一个string类型的值在底层是怎样被表达的?
一般回答:在底层,一个string类型的值是由一系列相对应的Unicode代码点的UTF-8编码值来表达
问题解析
在Go语言中,一个string类型的值既可以被拆分为一个包含多个字符的序列,也可以被拆分成一个包含多个字节的序列。前者可以由一个rune为元素的切片来表示,而后者可以由一byte为元素类型的切片代表。
rune是Go语言中特有的一个基本数据类型,它的一个值就代表一个字符,即:一个Unicode字符。比如,'G', 'o', '爱','好','者'代表的就是一个Unicode字符。
我们已经知道,UTF-8UTF-8编码方案会把一个Unicode字符编码为要一个长度在[1, 4]范围内的字节序列。所以,一个rune类型的值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字节来表示。
type rune = int32
根据rune类型的声明可知,它实际上就是int32类型的一个别名类型。也就是说,一个rune类型的值会由四个字节宽度的空间来存储。它的存储空间总是能存下一个UTF-8编码值。
一个rune类型的值在底层其实就是一个UTF-8编码值。前者是便于人类理解的外部展现,后者是便于计算机理解的内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