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研修第七次课程作业)
亲子关系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出生在70年代,一个农村家庭的我,回忆起儿时的记忆里,布满大脑中的全是姥姥家的柿子树,和在柿树底下捡枣的我,我从小是在姥姥门里长大的。想必很多70后80后,在出生后的不久,因为种种原因被父母送到姥姥姥爷家,以及爷爷奶奶家抚养长大的也为数不少。我和你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隔代养大”的娃。隔代教养在我国是相当常见的情况,因为许多母亲从事工作或生产劳动,无暇照顾子女,有人把这种情况造成的不良后果称之为隔代教养综合征,那是不恰当的,因为隔代教养并不导致特殊综合征,不良的后果多种多样,他们取决于祖孙关系以及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变量。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只知道劳作的女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365天日日如此,在子女身上没有更多的情感回应,父亲在离家很远的矿上工作,挣钱养家,兢兢业业是他工作的全部。多年后我结婚,女儿出生。回忆往事,在女儿成长的这些年。我也成为了一个只知道为工作和事业奔波的女汉子,老公是一位每天到点上班,下班很晚回家,早出晚归,无周六日而言。女儿基本上由爷爷奶奶带大,期间磕磕碰碰,也无大碍。在女儿的青春叛逆期,我倆成了冤家,她看我不顺眼,我嫌她拖拉,于是沟通不畅,心情郁闷、六神无主,学习了心理学,才渐渐明白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才明白了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教育,重在家庭,不在教育;孩子是影响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
亲子关系是人类为数不多的若干种亲密关系之一。如果恰当地加以利用,父母便能够成功地教育子女,使得子女健康成长。如果亲子之间缺乏亲密感,子女的成长便难免出现各式各样的麻烦、困难或障碍。在日常的门诊工作中,许多因为不去上学的青少年在父母的要求下来就诊。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我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去上学,我该怎么办?”“医生,我孩子天天在家玩游戏,我该怎么办啊?”“孩子和外人关系都挺好,就是一到家就跟我们发脾气,该怎么办啊?”一边是愁眉苦脸的父母,一面是低头不语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家长又是怎么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切心理出了问题都是关系出了问题”。在亲子关系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问题,而孩子的问题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众健康需要关注的话题:即关系和爱。天底下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更爱家。爸爸爱妈妈的家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家”。
你爱孩子吗?请举出5个你爱孩子的例子?
孩子爱你吗?也请举出孩子爱你的例子?
玲玲是我高中同学。她女儿去年考上大学,入学后的一个月便休学在家,总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活着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玩游戏,也不和别人交往,甚至也不和父母交流,家里的氛围散发出来的都是沉闷和压抑。孩子从小听话懂事儿,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娇娇子,她现在究竟怎么了?
像这种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有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亲欲养而子不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剪短脐带那一刻起,生理上虽然和妈妈分开了,心理上和妈妈还是紧密联系的一体。没有母亲或者她的代理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便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依恋不是依赖。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景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2、回避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需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又叫矛盾依恋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依恋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身体疾病的原因,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安全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是消极依恋,是不安全感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当然依恋不等于依赖。随着年两龄的发展,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一个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孩子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的实际经验中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
替代等于剥夺:和我有20多年关系的同事,这么多年来,为了儿子省吃俭用,很少能看到她买几件时尚的衣服,儿子见到她总是会埋怨、数落她小气,读大一的儿子因为要买一款还没有上市的手机,因为没有满足,一连三天不回家,打电话也不接。玲玲见到我时,鼻涕一把泪一把,抹起来没完,边哭便数落“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啊,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养了一个白眼狼……”我问玲玲“你为他付出了那么多,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玲玲停止了哭泣......
在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完全代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已经能够吃饭了,父母却要喂他们吃饭,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母亲还要为他们洗内裤;父母似乎总是怕孩子做不好,不忍心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或者怕耽误时间。从表面和眼前看,代替似乎对他们有好处,并且也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却非常不利,因为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得不到锻炼,也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同事玲玲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替代等于剥夺”。从旁观者看来,过分保护或替代的事实和它的害处是容易看清楚的,道理也不难懂,但实施该行为的母亲或代理人照例毫无自知之明,也听不进去别人的忠告。因此,大多数得不到矫正。通常,孩子发生了明显的情绪、行为或品行障碍,或者,母子矛盾尖锐化,这时才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专家。问题首先是在子女身上暴露出来,根子却在父母或其代理人。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就是已婚妇女或者准妈妈们事先要学习、接受培训和心理咨询。
那么什么样的妈妈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婴儿一生下来的“哭声”是一种生理需求的信号,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研究发现,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不同的妈妈对婴儿需求判断的能力有天壤之别,有的妈妈一听到孩子哭泣,就能立即判断孩子是饿了?困了?还是不高兴生病了?衡量妈妈是否优秀,可以从以下三个标准进行判断:1、反应性:通常指妈妈能正确理解孩子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反馈。2、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发展心理学家指出,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作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使他体验成就感。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爱心,对孩子的主动、自主愿望不提供尝试和学习的机会,而采取否定的态度,贬低他的能力,甚至羞辱、责骂他们,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不够自信,产生否定的自我表征,不利于自我的健康发展。
温尼科特曾提出 “足够好的妈妈”:他认为足够好的妈妈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抱持,既不忽略,也不会过度干涉。这种足够好的妈妈“介于十分不好与完美无缺之间”。
小的时候,我们都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桌面的经验,当我们想下去的时候,却发现不是难么容易的时候,我们会害怕、恐惧等等,呼唤妈妈来救援,这个时候有三种类型的妈妈会出场。一类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喊声,慌忙跑过去赶紧把孩子抱下来;一类妈妈走过去,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然后问孩子是怎么上去的,鼓励孩子尝试着在妈妈的帮助下从桌子下来;还有一种妈妈,看到孩子害、恐惧的样子,冲着孩子嚷嚷说“瞧你那熊样,笨死了,连这个也干不了”。我们为以上妈妈打打分,分别是最糟糕的0分,最完美的100分,合格的是60分。我们知道: 糟糕的妈妈:在孩子感到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或者出现了,但不是指责就是贬低的话语;完美的妈妈:在孩子还没感到恐惧和绝望时就迅速地解除了危险和把婴儿从潜在的危险隔离,使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对自己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60分妈妈:让孩子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体验失望的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形成有很强大的力量和信念,长大后也比较自信。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老师能把别人的孩子教的很好,却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子女,问题就在于往往是角色混乱。作为母亲的优秀教师,如果望子成龙心太切,对儿子要求太严,仁慈的母亲角色便被挤到第二位的危险,而一旦亲密关系受损,母子双方的情感就会遭到伤害。如果情感出了故障,使教学法被歪曲、被滥用,儿子也容易因母爱受损儿感到委屈,从而妨碍学习的正常进行。
去年的网络段子“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喊叫。前一秒如漆如胶,后一秒叮咣就削”很多妈妈也在反思自己并寻求解决之道: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能做到不吼不叫,做一个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
朋友小王是一名数学老师,在学校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爱戴,可就是和女儿不对眼。只要和女儿一说话,娘两个就争吵,总是因数学成绩考的不理想,认为女儿给自己丢了面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帮女儿补习数学,每天要求女儿多做一篇数学卷子,到现在只要谈数学作业,女儿就烦,自己把自己关起来,母女关系相当紧张。我们看到,当小王要求女儿多练习数学时,就把自己是妈妈的角色放到后面了,我们常说的家是谈情不是说理的地方,所以时刻觉察自己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老师的角色很重要。心理不健康的妈妈总是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孩子每天都是去学习,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琢磨着如何让孩子每天能背到50个单词,三个月下来就可以记住四五千的单词?而心理健康的妈妈往往不是把孩子当自己,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能做到把自己当自己(自尊),把孩子当孩子(界限)。
这是亲子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增进父母跟孩子的互动能力的基础,是我们家长一生需要做的功课!
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和妈妈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的;之后孩子产生了自我意识,我们发现孩子从说“宝宝要喝水”,变成了“我要喝水”,到“爸爸要喝水”。也逐渐分清了你和我,我和他的关系。即从一元化关系转为二元化、继而三元化的关系,在二元化变作三元化关系的过程中,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即爸爸出现了,这个角色冲进来,拉开了母亲和孩子子之间的距离。荣格视角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功能中指出母亲提供安全、亲密、理解、陪伴;而父亲是一个和他一起去承受挫折的领路人,朝向更大世界的鼓励……对一个家庭来说,最稳定的家庭关系模式是:等边三角形。即爸爸和妈妈,妈妈和孩子,爸爸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近似相等的,但是并不是说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更有爱。但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人形象地把家庭养育模式称为:缺位式养育、丧偶式养育、诈尸式养育。法国拉康派的老师说:父亲缺位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所以中国妇女并不孤单,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孩子的养育中,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最近,爸爸被边缘在家庭之外,所以孩子就和母亲之间会不停的纠缠;还有一种就是爸爸和孩子关系过于紧密,妈妈被边缘在家庭之外,妈妈是缺位的,爸爸代替了妈妈的角色;还有一种就是爸爸和妈妈比较近,孩子被边缘在外,比如隔代抚养,我们最常见的留守儿童。我们常说妈妈的功能 “能给孩子未来一个好的家庭”,而父亲的功能“能给孩子以探索世界的未来,即事业”。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功能”或其重要养育者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是很重要的。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对大多数家庭,如何把锐角三角形变成等边三角形?让游离在家庭之外的爸爸靠近孩子,还是让妈妈远离孩子容易些?在日常的经验中,让妈妈远离孩子似乎更困难一些。我们看到,有些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纠缠,孩子的生活细节全需父母代劳,精神上也就谈不上独立,往往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孩子,这种爱往往带有浓厚的“占有”色彩,过多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自主性。这样的母亲大多是本人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因此也可以说她们多少有几分病态,对子女的过分控制和以“爱”的名义占有,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这种母亲有被爱的渴求,而她们的丈夫主动的爱却又不足,因此,将爱的需要转向孩子。她们渴求从孩子那里得到爱,似乎只有孩子对她们忠诚、驯服和一刻也不离开,才能止住她们感情上的饥渴。有些母亲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她们把本人的不安全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时刻为孩子的安全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让妈妈远离孩子似乎是不可能的,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更多的是妈妈离不开孩子,这个时候让爸爸靠近接近孩子则更容易些。关键在于爸爸和妈妈谁有觉察的意识?那么其改变的可能性相对大些。家庭是一个系统,只要系统中的某一个人发生改变,其他人也会跟着改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又是任职最长的老师,家庭及其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影响意义深远,诚然,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双向交互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实际表现也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和表现。在我国常见的家长教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的家长会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民主,但又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即能很好地做自己,又能很好地遵守规则,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充分地信任别人,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应该都不会差。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听他们的,不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要么非常叛逆,要么非常自卑,在学校有很多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内心也是非常自卑的。
溺爱型的养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因为隔代亲,他们会无条件满足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经受不了一点点挫折,容易对周围人不满,人际关系一般处理不好。
忽视型的家长经常忽略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工作实在太忙,也许是没有责任心,经常不把孩子当回事儿。这样的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忽略自己,也忽略他人,对生活缺少热情。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许多做了家长的父母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智慧的家长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既能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懂得在与孩子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
随着年龄的慢慢变老,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值母亲节,送给远在百里之外,我最美、最善良、最体贴的母亲!
——母亲节快乐!来生还做您的女儿!
秦进芳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