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之道续(再读《道德经》)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本来想把这一节分三段来学的,结果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单独分出了一段讲,所以标题上、中、下不够用,加了一章续。
这一段老子讲万物,讲万物变化的规律。在解读这一段前,我们先要学习认识一个中国古代一个观点,道与儒相似,但道家更提倡一些: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与自然相类似,相对应的观点。也称小宇宙的观点,个体的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再往下分,就是一双脚,也可以对应整个人体脏腑。万物同源,其根本是相同相通的。佛教也有一花一世界的说法。
这个观点用现代科学概念来看,与系统论的系统概念相近似,大系统套子系统。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由设定的参照系不同,而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子系统。
然后我们再来看两个关键词:作、为。作的本意是一个人突然站起来。而为,据说甲骨文的为最上面是个爪子。作与为连起来是作为,我们可以把作理解成作用于自身,把为理解施为于他物。现在我们可以来解读正文了: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起头,其实后面整段话讲的都是这个万物。按前面天人合一的观点,你可以把万物理解成一个人、一朵花、一枚秋蝉、一颗星球、一个国家,或干脆是一个系统。这里焉是语气助词,于是需要我们解读的就是:
作而不辞。也有版本为“作而不始”的。就字面理解,辞与始区别很大,很可能造成理解原文的大误差。而追本朔源要探究老子最初用的是辞还是始,估计是糊涂官司,不可能有结果的。
但是如果整个《道德经》只是一本类似于读书笔记的东东,那么很可能辞与始只是角度不同,都能符合老师的讲解也说不定。
作而不辞:(系统)自我运转而停不下来。作而不始:(系统)自我运转而没有始(终)。鸡生蛋,蛋孵鸡,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系统有自组织的特性。
生而不有。生我理解为生成,有是保持的意思。万物(之一),比如人,个体的人从出生,不断长大,再到老死;整个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现今的现代人类,们在不断进化中。其实这还是系统自组织的特性之一。
在上上一节讲“难易相成”时就说了,世事万物,变易是根本的,第一性的。静(有)是相对的,暂时性的。
为而不恃。为,可以理解成万物(系统)受外力作用,因为系统动态平衡的特性,在外力作用下,系统最终总是会回归自己的平衡轨道。恃,依恃,依靠。为而不恃:外力不足以依恃。这句话可以作前一段那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理论支撑。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因为为而不恃,为了也白为,没用的。
事物对于外力,有用则纳为己用,无用或反作用,自会排斥或是消减,无论外力如何去作用于它,它最终都会回归它自身原有的轨道,外力的作用不会持久。除非把这事物直接弄坏了,弄没了,弄死了。但这也不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物生成,发展成型,处于鼎盛。弗居,不保持现状。这个不保持现状有两种,一种是衰落死亡,一种是继续向前发展,然后再衰落死亡。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我拿人与人类来举例说事:弗居是一种发展,一种更新,更是一种前进。就如人类,一代一代新老更替,文明才得以发展前进。设想我们个体的人都能得以长生不死,估计离种族灭亡也不远了。所以“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功成而居,距去勿久焉。
总结一下:事世万物都顺着自己的规道运作不息,这其间不断有新的事物生成,但这新生事物同样是作而不辞,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变成更新的事。运作不息的万物也不是孤立的,它会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但无论外力如何作为,万物总会保持或把外力也纳入自身的运作规道,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外力不足以依恃。万物也正是得持了这种生生不息向前发展,不会在某个阶段停止不前的特性,所以万物才得以生存持久。
下面是一段摘自网络的有关于系统自组织的文字,可以结合《道德经》里这一段的内容,相互参照。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
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
从统计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自发地从最可几状态向几率较低的方向迁移的过程;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系统论的观点。
为而不恃。——热力学的观点。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进化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