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报纸?免费的商店?免费的棋牌室?
1996年,成立了40年的注明报纸《乡村之音》决定采取免费策略,和其他都市周报一样,在所有的街头报刊亭以及零售摊点免费赠送。这一天被各路媒体认为是《乡村之音》影响力开始下降的标志。
但另一份以讽刺性文章见长的周报《洋葱》却是截然相反,《洋葱》成立于1988年,最初只在大学城里免费发放,但经过了20年的锤炼,慢慢的成长为了一个媒体帝国,不仅在邻近的10个城市印刷发行,而且在互联网,电视媒体上都有自己的产品。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很矛盾,同样是“免费”,但两份报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乡村之音》身上,免费使它的产品价值大为降低;而在《洋葱》那里,免费却使它取得了让人惊叹的业务扩张成就。
应不应该免费
为什么在一个案例中人们会觉得“免费”意味着质量下降,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却不会呢?事实证明,我们对于“免费”的看法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果某样物品在过去需要花钱买,而现在不用买的话,我们就会联想物品的质量是不是下降了。但是如果某样东西从来就不需要我们掏钱,那我们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你会介意某人免费给你的面包,但在KFC里你却觉得免费的番茄酱是必备的东西。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回过头再看那两家报社,《洋葱》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免费的策略,所以最终慢慢的抢占了市场,但《乡村之音》是从收费变为免费的,因此许多媒体会将这视为它衰落的原因,因为这样一家大的报社免费发放报纸,对其他同等级的报社也是影响,他们极有可能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走免费模式。但实际上,《乡村之音》在免费策略之前一直在走下坡路,相反免费之后,报纸的发行量却大幅增加,《乡村之音》是可以通过提高广告费来增加收入的。
但作为传统领域的资本家及媒体们,想说服他们放弃沉淀了多年的直接的商品买卖模式而换为“生产商——用户——广告主”模式则难度巨大。但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不能接受免费的策略,将逐渐被其他竞品所取代。
互联网思维实体店
在东京的时尚潮流区原宿,有一家时尚试客营销精品店“体验工坊”(SampleLab),消费者每次最多可以得到5种免费商品,包括蜡烛、面条、面霜等商品,有时候消费者甚至还能得到售价高达50美元的电脑游戏软件。这家以免费赠送著称的精品店每天能吸引700个消费者,它又如何盈利呢。
这家店的收入有三部分:会员费,货架空间租赁费,信息反馈费。
会员费
比较简单,就是只有支付了每年13美元的会费才被允许进入到这家店,也才有机会拿到免费商品,这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必须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才能进入。但会员费只是这家店收入中最小的一部分。
货架空间租赁费
因为这家店的知名度非常高,每天的顾客有络绎不绝,所以这家店铺可以出租自己的柜台为其他商户展示商品。这种思维就和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十分相似,免费的网站或者是APP,当流量大了之后就可以作为广告主来收取广告费。这才是店铺收入最多的部分。
信息反馈费
就是因为这家店铺特殊的经营方式,每一个想进来的用户必须要填写完整的个人信息来申请会员,而这些会员的的消费喜好又通过免费送给用户的商品而归纳出来,而这些个人信息则价值巨大,据说最近京东泄露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弄的全网都忧心忡忡……
其实在我身边也有简单的免费模式。
“棋牌室+免费午餐”
到棋牌室打麻将,还可以有免费的午餐吃,是不是很吸引人?激战正酣之时,肚子突然饿了,这时候棋牌室老板要是能端出一碗香喷喷的面,是不是立刻填饱肚子继续奋战!当棋牌室市场价位相等的情况下,这样的免费午餐是绝对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的。
开个脑洞
当客户量足够多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入第三方来做广告呢?比如说这些来棋牌室玩的人是不是都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并且手里不差钱,但是还想着用比较快速轻松的方法赚点外快。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为他们推荐一些投资产品,股票等等,然后向投资产品收取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