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好文章读书·精进·自律

从五个问题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平之战(四)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74人  滨海泛舟2013

第四问,为什么秦赵两国要临阵换将?

有的时候历史就是那么巧。在长平之战打了三年之后,秦国和赵国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换将。不过,同样一件事,做对了就是妙招,做坏了就是昏招。

秦国换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军力、国力消耗太大,再这样打下去,秦国的实力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从战争形式来看,王龁与廉颇能力相当,想在廉颇这里讨便宜希望不大。眼看着秦国兵士越来越疲惫,军心越来越不稳,如果没有一个作战能力更强,军中威望更高的将领上阵,秦军的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二是时间太长了,长则生变。一旦赵国请来救兵,尤其是楚国出兵,秦国将会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那时秦国败局将不可挽回。三是秦国的确还有那么一个合适的人,可以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机遇扭转战局。这个人就是威震诸侯的战神白起。从谋略上来讲,秦国换将的选择是适应战局和战略需要的。

赵国换将的原因与秦国相同,又有不同。一是三年的拉锯战,赵国国力也已力竭,与秦国一样,也在死撑。再这样熬下去,不是秦国崩就是赵国崩。二是赵王对廉颇由失去耐心到失去信心。以廉颇的作战方针,坚壁不出,虽说没有闪失,但也不会进取,实际上就是在消耗赵国的国力,没无法指望廉颇建立奇功。这样打下去,如果秦国坚持不撤兵,那赵国只能等着失败。三是赵国外交屡屡失败,别国的帮助指望不上了,要想扭转局面,只能靠自己。廉颇没指望了,但廉颇已经是赵国最好的将领了,在这个危急关头,还有谁可用?这个问题困扰着赵国。

秦国启用白起作为主将,符合秦国大的战略要求,但是不太符合秦国国君的心思。秦昭襄王本想利用长平之战为王龁将军立威,使其成为替代白起的新一代军事统帅。但是,王龁还是在火候上差那么一点点。从国家利益出发,启用白起是不二选择。秦昭襄王是个识大体的国君,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适机地选择了对的人。

赵国有换将的需求,但是似乎没有换将的人选。因为此时战场上的廉颇已经就是赵国的底牌了。究竟谁能担此重任?这个问题是困扰着赵王。实际上在赵国,此时还有一个人选,就是平原君。平原君门客过千,并且在后期解邯郸之围时,平原君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其能量、谋略和号召力绝对在廉颇之上。所以,此时平原君应当是不二人选。但是,由于赵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缘故,赵孝成王就是不用赵胜。那除赵胜之外又无良将,这也是赵国迟迟未能换将的一个主要原因。

秦王能够为了国家利益,放下个人喜好启用白起,可以看出其不凡的格局和胸怀。而赵王有将而不用,将权利斗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其与秦王的差距由此可见。

而就在赵王犹豫不决的时候,秦国给赵王出了一个看似不错的主意,帮助赵王做了选择。秦国通过离间之计,在赵国造谣中伤廉颇,同时又说秦国最怕马服君之子。秦国这一计,可谓寓意深远,至少包括两个意图。一是告诉赵王,你们国家还有可以转守为攻的战将,二是告诉赵王,你们赵国除了平原君还有赵括。

秦国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秦国知道,如果赵国坚壁不出,就算白起来了,想赢也要大费周折,所以必须要赵国转守为攻。只有赵国主动出击,战队运动起来,才会出现破绽,才能让擅长奇袭的白起的优势发挥的更好。同时,秦国知道赵国还有一个狠角色就是平原君,之所以造谣秦国人最怕的人是赵括,就是稳住赵王不要让平原君出战。秦国估计已经算计到此时,赵王肯定很怀念那个屡建奇功的马服君赵奢,当自己的臣属大将龟缩的时候,那个善于用兵,屡出奇谋,挫败秦军的赵奢的影子不断出现在赵王脑海当中。而赵王在接见赵括的过程中,赵括表现出与其父一样的豪气,这让赵王更加坚定了换将的决心。

不要小看这个谋略,表面上看赵国中计以赵括代替廉颇,以新待老,实际上秦国的目的是要促成赵国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而换将正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而换来的将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换来的不是那个最难缠的赵胜就更好,无论是赵括、李括还是王括。

从谋略上来讲,秦国换将纯属谋定而后动,而赵国则是按照秦国替其设定的圈套,一步一步走进来,胜负已分。而这场战争怎么打,由谁来打实际上只是过程而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