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第一课

2021-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只想开悟的猪

开始学辨修对治品了,后续都在此做下梳理,避免像之前那样自以为看几遍就能入心了,《百法》得抽时间重新学了,否则都卡住上不去了

《辨相品》《辨障品》《辨真实义品》是确立对境界的认识,不过没设施学这三品,直接学辨修对治品第四,因前面学的是《略论》和《百法》,这两个是确立中道正见,由三性认识世界,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到圆成实性。

大乘的见地其实已经学了很多,但由正见落实到心性,这一块是薄弱的,特别是在解脱道的修行上,大乘的见地其实无比殊胜,非常殊胜,但每个见地都有其庞大的系统,以我们现在的根基,特别是唯识,真正能学懂,是非常难的,而禅宗更是精英教育,这个末法时代能有几个好根基的,还是认清现实,用大乘的见地修解脱道,这是比较踏实的方式。

辨修对治品,就是修能够对治迷惑和烦恼的法门,对治包括能对治和所对治,所对治的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了,能对治,主要强调的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阿含经》中,佛陀为我们指出的走向解脱的核心思想,(忏悔一下,两年前从山上请的一套《阿含经》校注还搁在朋友家,法师闭关三年的心血呀,抽空赶紧拿回来好好读吧)三世诸佛都是依三十七道品而成佛。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具体方法,是选择观察对象,比如四念处的身受心法,运用观察的智慧,通过过程的流程是五根、五力,达到观察的结果是七觉支和八正道。

声闻乘和菩萨道最大的不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心,声闻偏向出离心,大乘偏向菩提心,另一个方面,是这个见地上,声闻乘偏向于苦、无常、无我,大乘偏向于无自性空。

如果我们立足于大乘,就要用大乘的见地来观察,如果唯识的经论里,就是要立足于唯识的见地,如果是中观般若经论,就是立足于中观的无自性空的见地。

而其实我们今天修的三十七道品,可以先以声闻见地,无常、无我去观察,然后再进一步导向空的见地去观察,无常无我其实都是空的一种,所以这样统一起来是不会有冲突和矛盾的。

三十七道品没有必然的顺序,在修行上,很多项目本身都有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有些项目基本上是贯穿每一项,有独立性也有互补性。佛法的次第流程通常有五位,依次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一般来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 意足属于资粮位,五根、五力属于加行位,七觉支属于见道位,八正道属于修道位(这块大家都挺迷糊,既然独立,为什么又有这样的分类,而且这里的八正道是用大乘还是声闻?反正讨论的一团糟,结论是留到后面具体学习再说,毕竟每一个项目都是啥也不知道,目前只有名相词)

最后提到四年处的重要,四念处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解脱道的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以四念处为首的,依四念处而建立,具体方法:

观察的对象:身受心法

观察的智慧: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察的流程:五根、五力

观察的结果:七觉支、八正道

理不下去了,睡觉为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