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笔记之大明王朝·第七篇
周更/三篇
明朝时期也有文字狱,不独清朝。只要是封建王朝就都会有,量大量少而已。比如朱元璋时有个叫徐夔的人,想拍朱老板的马屁,上了道折子说“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哪知这马屁拍错地方了,朱老板一看有个“光”字,说这小子说我做过和尚,又看一个“则”字,又说这小子说我是个贼(古汉语则跟贼同音),结果这哥们儿就被拉到菜市口给做成标本了。
而更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就考这9本书。这9本书虽然是句句金玉,字字珠玑,但显然是无法包括世间一切知识的,从那以后的读书人就读这9本书,那这读书人能有多大能耐?
考试就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只能代圣贤立言。
文章都是八股,也就是写文章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讲,八股文在中国古代的文字技巧上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了无新意。你十年寒窗,就这九本书。都是代圣贤立言,都是一样的八股文体,谁比谁能强到哪儿去啊?
所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更害人。
朱元璋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的家人,后来更是化家为国,分封自己的儿孙做藩王,中国历史时隔多年之后又回到了封建邦国时代。
这种违背中央集权潮流,使藩王掌握地方行政权力是历史倒退的行为,很显然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太子为人仁和,如果他能继位,倒是极可能是一代仁君。太子一死,其余20来个都在全国各地做藩王的兄弟们便对皇位蠢蠢欲动,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当时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算是最厉害的角色。老朱可能认为,有这些儿子们在,我朱家江山可保长治久安。也就是说,朱元璋跟刘邦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是农民企业家思维,他俩就不想想,你的儿子是不会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难说了。
有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检阅藩王部队。老皇帝得意地跟孙子说,瞧你这些叔叔们,兵强马壮,万一哪里造反,就让你叔叔们去镇压!皇太孙反问:那我这些叔叔们造反,谁镇压?一下把老朱给问蒙圈儿了,老皇帝或许想过这个问题,但肯定觉得不可能,我老朱家那都是忠义之士,哪能会有自家人造反,小屁孩子净瞎说!
这就是朱元璋小市民的心态,即使当了皇帝,也天真的认为一家人总归血浓于血,总会互相帮助。他不明白,在唯我独尊的皇权面前,六亲都可以不认。朱元璋的出身与心态注定了他不能够成为一位胸怀广阔、高瞻远瞩、万世称颂的帝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何况是他朱元璋一厢情愿制定的他所认为完美的那些体系,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他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他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他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纱等贵重衣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他立碑留训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也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他给自己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己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他曾明文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干政,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朱元璋所制定的体系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面前的对手是任谁也无法战胜的,那就是“历史规律”。寄语
一个人只有在苦水里泡过,在咸水里泡过,在甜水里泡过,在酸水里泡过,然后不死,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也不会围着你转。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