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学习写作和搜集素材好地方
最近家里定了《三联生活周刊》纸质杂志,读完,发现自己的心突然变得安静且平和,和刷完朋友圈之后的那种浮躁之感截然不同,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写作文风。
感念这本杂志之精美及价值不俗,迫不及待想去了解它更多的背景。
原来《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是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停刊几十年,于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在自媒体犹如铺天盖地之网侵入大家的生活时,它是怎样打动并聚集一群忠实铁粉?对我来说,《三联生活周刊》有以下三点让我收获颇多。
01
体会文字之朴素美
看多了朋友圈里各式为博眼球而集夸张和片面的文章,《三联生活周刊》一篇“冬日一炉火”,读得让我就像回到的乡下老家,一家人围坐一起烤火时的情景。
“我仍然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的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
我们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将手贴到那炉子的外壁上去,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它好像会呼吸似的,一丝丝渗透到我们的肌肤里去。”
这样的文字透着淡淡的民国风,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它让你从浮躁中寻得一片安心之处。
02
主题阅读,引发深度思考
主打栏目“封面故事”,是典型的主题阅读,每期主题会经过严格筛选,一旦选定便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做深入详尽的评述。或纵向,或横向,以引起人们从不同层面理解和诠释社会热点。
比如最近一期“瓷器之美”,先从瓷器的起源、制作及贸易做一个大致介绍;然后开始跟随记者的脚步遍访景德镇,包括交易市场、民间工艺师、各式名窑遗址;最后谈到“海上瓷器之路”的贸易历史。
其中对于制作瓷器工艺过程中,各个民间大师手工艺的专访最为细致。拉胚大师(原始毛胚)宋应星的细腻、利胚大师(美化毛胚)的耐心、柴窑把装师(烧窑火候控制师)的严谨......
以前逛博物馆,很喜欢去看瓷器馆,但是在看的时候也就只能说“这个我喜欢”、“这个颜色好看”、“这个造型独特”,但是对于瓷器的发展、制作以及贸易都不了解。
通过这一期的阅读,我们知道让了解瓷器之所以成为“第一件全球性商品”,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生活物品,更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渗透、影响、融合的承载体。
最初欧洲人通过瓷器上的图案了解到了东方文化,随着交流的进一步发展,瓷器上逐渐出现了西洋画,这也是英文里用“china”来命名瓷器的原因。
一期一会,让你每周都能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去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03
全方位拓展你的视野
现在很多人都把时间花在刷朋友圈、抖音上,但是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朋友圈和抖音其实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你想想,朋友圈里的人和你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否则你们不会产生交集;而抖音的精准推送算法,会让你只看到你喜欢的类似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包括封面故事、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文化、考古、科技、人物、国际、评论、专栏、特别报道等诸多方面。
让你透过一本杂志,看到荷兰设计周上展现的最大3D打印钢桥;羽绒服界的“LV” Canada Goose是如何俘获众人的芳心;以及最新潮思想家对人类蠢行的总结......
人们常说“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三联生活周刊》也用它特有的方式,带来我们认识它眼中的世界,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介绍一件件有趣的物品、以及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End.
我是幸容,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就点个赞呗,“❤喜欢”,
鼓励又不花钱,你在看,我就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