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代文化

【读史】兒宽:修炼好自己,才能抓住出人头地的机会

2018-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楠之

兒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官至御史大夫。

兒宽的“兒”,有的书上把它简化为“儿”,有的书上则把它调整为“倪”,各有各的理由。

不过,认真说起来,无论是改成“儿”还是改成“倪”都不对,当然了,改成“倪”至少在读音上是对的,因为在作为姓氏时,这个字确实与“倪萍”的“倪”同音。只是细究起来,“兒”与“倪”并非同一姓氏。

兒宽的老家在现在的淄博,属齐地。齐鲁之地多儒生,兒宽便是其中的一员。兒宽主攻《尚书》,是孔子十世孙孔安国的学生。

兒宽受教于孔安国时,孔安国教授的还是由伏生传下来的“今文尚书”。武帝末,鲁共王扩建宫室的时候毁坏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由于书中文字比较特殊,当时距离始皇帝焚书和统一文字已经过去百年,这种文字几乎已经无人能识——除了孔安国。

孔安国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翻译,将古文翻译成了今文。

当然,这是后话。

在孔安国门下学习时的兒宽,因为家里穷,所以基本上处于半工半读状态,甚至一度去孔老师家的食堂里帮厨,给同学和老师做饭以维持生计。

他还曾帮别人家种地,每次下地干活时都要带着经书,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旁若无人地诵读。

与兒宽同时期的另一位名臣朱买臣,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更“变态”——连挑着柴走路的时候也手不释卷,而且还要大声地读出来——以至于他的老婆觉得实在是丢不起这人,跟他离了婚。

这样的举动,在普遍没有几个人读书识字的乡下,通常会被当作精神病人来看待。

想想近几年出名的“大衣哥”朱之文,四十岁之前一直是村里的一个笑话——家里穷得叮当响,作为一个农民的他却不务正业,整天练个与农活无关的破歌,也赚不到什么钱,这不是精神病是什么?

幸运的是,“大衣哥”成名了,所以,他之前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甚至变成神话,变成名人轶事,变成励志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大衣哥”同为山东人的兒宽也是个幸运儿,因为,最后他也成功了。

“都说天上好,神仙乐逍遥”,可是,谁又知道“成功的背后泪多少”呢?

成功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区别只在于准备的时间有多长——兒宽的准备,几乎用了半生的时间。

受教于名师,又如此的勤奋刻苦,加之地方官府推荐,兒宽得到了进入都城为官的机会,在廷尉张汤的手下做了一名“文学卒史”,负责文书工作。

廷尉主管的是刑狱司法,工作人员受的都是法家教育,而兒宽是个儒生,杂在其中,显得很是别扭——不仅专业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同,甚至相左,换句话说,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兒宽性情温良,与一大帮动不动就喜欢大叫“大刑伺候”的人相比,显得有些懦弱,加上口头表达能力明显不如文字表达能力,在领导和同事们眼里,兒宽就是个没什么用的“混子”。所以,张汤不仅没有给他安排什么实质性的工作,甚至还把他派到北边苦寒之地做了几年官营畜牧的监工,其实就是靠边站了。

兒宽命运得以改变的机会来得很偶然。

做的是管理,好歹也是个小头头,小头头就得定期向大头头汇报工作,产羊多少,产牛多少,增加了多少毛皮,新生和生病死亡的数量等等,都要一一汇报清楚。

有一天,兒宽从驻地回到长安,把账册和汇报材料交了上去,等待领导批示。

当时,张汤的手下们正为一个给皇帝的奏章发愁。原来,这个奏章已经递上去好几次了,每次都不合皇帝的意,被打回来要求重写。张汤为此发了好几次火,手下主管文书的人急得团团转,抓卫挠腮,不知如何是好。

见此情意,兒宽询问了一下事情的原委,立刻口头上把要表达的意思说了一遍,文书们大喜,赶紧让兒宽代为拟奏。兒宽挥笔成奏,众人“读之皆服”,拿着拟好的奏章去见廷尉张汤。

张汤见了兒宽拟的奏章也是大惊,立刻命人把兒宽召来相见,一番话谈下来,“乃奇其材”,不再放他去管理牲畜,改为留在廷尉府里,做了自己的秘书。

很多做领导的都是这样,自己未必能写一手好文章,但都能品鉴出文章的优劣与否来。

张汤把兒宽拟的奏章递了上去,当天就被武帝批准了。

几天后,皇帝召见张汤,谈话间问道:“前两天你递上的那个奏章,好像不是你手下原来那帮俗吏们写的,那是出自何人之手呢?”

张汤说,皇上英明,是个叫兒宽的人写的,这人进我府里好几年了,一直在北边帮我管理牲畜。

武帝说,哦,是这个人啊,我也听说这个人好久了。

这话大概有点客套的意思,因为,如果真的被皇帝闻名已久,恐怕兒宽也不会在北方放那么多年羊而无人关注了。当然了,也可能并不完全是客套话,毕竟,所有地方推荐到中央的文学贤良之士,都是要经过武帝龙目御览的,兒宽还是当世大儒孔安国的弟子,武帝记住他的名字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只是,记住是记住了,没人特别提起或没有哪个事件激起这一记忆,它也就只能躺在皇帝的记忆深处了。

原本就文笔惊人,再加上皇帝一句“吾固闻之久矣”,回府后的张汤立刻提拔兒宽为“奏谳掾”,专门帮自己拟写给皇帝的奏章。不仅如此,遇有疑难案件,还会征求兒宽意见,按照他的意见处理。兒宽也就越来越受到张汤的重视。

为了这一天,兒宽苦读了几十年,也被晾了很多年,但这一切都没有白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必须以成为一个永久的笑话之心,却追求一个可能成长为传奇的梦想,永远为成功做好准备,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优秀一些,直等那个转折点的到来。

实际上,对于兒宽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其实还在后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