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要讲究2点,谈教育要讲究3条,这才是孔礼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慾見


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其中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丧礼,祭礼的精神就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慎终”(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追远”(追怀自己的祖先),孔子认为这是从人的情感产生的。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指女生下来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对父母自然有一种爱慕之情,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现为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的礼。所以“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

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论语》说:“理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一位学生说的话,但他是孔子的思想。“礼”的作用,就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

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人通过父母与子女世代相续,生命得到绵延,个人有限的生命就和自然界无限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体的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

丧礼,祭礼可以使人真切的体验到人的生命的这种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追求更有意义与更有价值的人生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受教育的权利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气。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据史书记载他有弟子3000,其中通六艺的有72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以行“道”作为自己的理想,提升精神境界。这个精神境界的实质就是“仁”。

德育


这里说的“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孔子的学生很多,他们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从教,有的从事外交,有的从事宗教祭祀。宗庙祭祀,有的从事文献整理,但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

孔子很重视美育。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学习《诗》,可以感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感。学习《礼》,可以使人的行为的到规范,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学习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感受人生的乐趣。达到一种悦乐的境界。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崇高的道德目标仅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仅仅有追求的愿望也是不够的,必须达到一种悦乐的状态,那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追求

孔子有一次和几位学生在一起,他要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一个国家,公孙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曾点说:我的追求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不过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点就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地追求啊。

审美


这是很有名的一场对话,孔子这四位学生所谈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很多现代学者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人生境界的学说就发端于孔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