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书屋人生旅途老树皮(文字版)

培养造就人才的那些路径(之三)

2022-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杨仕伦

培养造就人才,脱离其内在主观动能,任何的外在努力都可能将恨铁不成钢。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最佳捷径,始终都是充分调动其主观积极性。但是,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其主观积极性呢?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效激发人的主观积极性,莫过于帮助其掌握正确认识与正确方法。这,就涉及辩证思维与思维效率的问题了(幼儿与成人有所不同)。

真正的正确认识与正确方法从哪里来?这可能是永远需要人类不懈探索的课题。在此,向友友们介绍一种古老而崭新的程序类比辩证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具有数十亿年的演化史。其中的一些方法,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有过大量实践和独到心得。说它崭新,是因为缺乏配套完善——未晋升为原理(全球未见公开报道。反之,作者的《论现代管理哲理》等系列学术论文,也就没可能公开发表。下文将不再重复相关证据链)。

这里的程序类比法,是从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来的。最初,基于万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揪住因或果,通过纸笔预演一究到底,或由果复原、填补因的演进过程,或由因推演出结果。实践中,只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诸如市场变化、技术演化、思维演变、人才成因等不再扑塑离迷,而是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可是,一些率先分享这种分析方法的人们,愈来愈多地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学不会的独门怪招”。

细思量,自己毕竟经历了一个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的积累。同样一件事,一会儿需要因果推演、一会儿需要类比推演,时不时又半路杀出个程序推演。似乎,它们是在打配套组合拳,这个不行那个来。有时单个出击,有时蜂拥而上。颠来倒去的几个搅合,脑袋无限膨胀,越想理出头绪越是一团乱麻。

在试图揭开因果、程序、类比推演分析方法背后的秘密时,这因果、程序就像鬼影一样来无踪去无影的,加上或从属或并列等内在运行机理更是难以捕捉。

发现因果推演与程序推演似乎只能二择一。从实践和感情层面出发,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绕来绕去,最终发现因果与程序之间,二者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由于我们对事物演化的程序知之甚少,往往按程序的先后顺序关系,习惯俗称为因果关系。就像我们常说“撒什么种籽开什么花”,从种子到开花必须经过系列永恒不变的程序,由一个个片段性的微观程序,实际完成从种籽到开花的全部过程。也即,我们习惯俗称的因果关系中,包涵了程序演进过程。鉴此,作者认为程序比因果更贴近实际和更精准一些。经过如此一折腾,程序类比辩证原理,就姗姗来迟近二十年。

程序类比辩证原理:

万物皆俱信息与实物的内在结构与双重循环的、知与行动能的初元结构。有物质实体,就必然同时存在其动能、形态、色泽、气味、声音(声呐、声波)等信息,恰如“波粒二象性”所述。

物质演化由简到繁,到高等动物阶段,信息循环职能演变出脑神经系统,实物循环职能演变出心血管及五脏六腑。万物均存在自身所固有亲和与排斥的、取舍倾向性的、密码储藏与记忆功能,主导着信息与实物分解与合成的不同发展方向,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形态。

各自固有亲和与排斥倾向性的密码储藏与记忆功能,严格限制了彼此的交换范畴界限——尽皆没可能损他利己地无限扩张。生物的遗传基因密码储藏与记忆功能,是模范践行这种自我约束规则的红利奖赏优胜者。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从继承遗传密码即获得主动交换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能无限扩张。若突破损他利己的红线,唯有跌进一损俱损的无底黑洞——循环链以断臂自残方式进行自我修复。

彼此内在结构多样性的实际需要,促使彼此唯有沿着自己特色的个性化“道路”不断深入。否则,结构雷同将最终形成物质固化而毁灭万物。内在结构多样性的实际需要,使得单一的彼此交换,并不能长期满足彼此的发展需要。物质交换,只能不断寻求不同结构的彼此进行下一轮交换,从而形成广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衡(要么一损俱损要么一荣俱荣)、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周而复始、自动有机循环的共性统一。

物质交换的内在发展需要,形成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和周而复始的物质不灭。物质内在的职能分工,导致内在信息与实物必须通过周而复始循环,以满足内在各职能“岗位”、“成员”的利益需要。

物质交换首先涉及付出与回报的价值问题。如果彼此的付出始终大于回报,则万物只能彻底走向毁灭。因而按需估价交换——质量从属于特定时空内的价值(如早期与如今的大哥大,同等质量前提下的价值却有天壤之别)。以彼此为据点,近距离交换的移动代价最低;此弃彼取,既降低此的排废成本,又降低彼的获取成本,一荣俱荣;以循环链(类集市功能)为据点,不仅有效压缩时空距离,而且提升公共设施共享率,既大幅降低成本,又大幅提高信息与实物循环效率,更避免遍地开花的重复建设浪费。

物质具有分解与合成的内在技术动能。我们人类如今的一切技术,不过是重复着这种分解与合成的基本技能。所不同的是,人类早已广泛借助它物能量,将分解与合成技能进行了纵横延伸和功能扩张。

从分解打破原信息与实物结构,到合成重组为新结构的交换过程中,物质个体只能在彼此捉对的前提下进行交换。反之,则无法压缩时空成本等代价。为了争夺交换主动权,率先实现内在资源优化配置,彼此必须通过提升信息循环效率和实物循环效率,以在更加知己知彼前提下获得它物外溢红利(动物首先需要对交换的彼此进行系列准确估价,否则羊入虎口尚浑然不知)。

从软硬件视角出发,物质由信息的软件与实体硬件构成;从灵魂与肉体的视角出发,物质由信息的灵魂与实际的实体构成。

内部职能分工的存在,时时事事必须在一个中心前提下才能有效配合,形成整体化一致行为。知己知彼的捉对交换,源于每一个程序的微观过程片段,只有一对截然相反(如利与弊、盛与衰、生与死等,均以并列状态存在)的结果供选择,形成动态平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如同源头恒定的一河流水,在地下水位饱和条件下,沿途流量始终保持一致,而不保证没风浪)。这种机制,可以被认为是良性竞争与公共救济并列保障机制。这种动态平衡机理,使得彼此无法孤立存在,而只能是以相互对应的并列形态存在。初元结构的信息与实物的双重职能结构,简单而高效。因此,成双入对的、相互对应的分工合作,成为别无二途的路径被固化和无限传承。

万物皆俱不同程度的可类比性,可借鉴性。物种相近,彼此的内在结构和程序路径相近;物种相远,彼此的内在结构和程序路径相远。例如,智慧(包括一切知识与技术)是信息循环的衍生物,二者的内在结构及其程序路径相近。企业、家庭等社群组织,虽职能诉求不同,但内在的信息与实物循环与人体内在循环机理相近。人才培养机理与动植物成长机理相近……

总之,充分把握共性规律与个性特征,我们就能够思接亿年视通万物。通过预案、预备、预控,为善因保驾护航,就必然收获善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