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
名山、名水、名园、名楼,皆有名诗名文相伴左右。
然而,是名诗沾了名楼的光,还是名楼沾了名诗的光?这是个问题。
以大观楼为例。是大观楼让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扬名海内,还是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让大观楼誉满华夏?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当文化赋予景观以诗情后,此山不再是原来的山,此楼也不再是原先的楼,而是变成了一座诗与楼合二为一的“诗楼”。
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大观楼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美丽的滇池北面湖滨。与太华山隔湖相望,所以又名“近华浦”。最初是清康熙年间,由湖北僧人乾邱选择此地讲经,修建了观音寺。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29年(1690),云南巡抚王文纪,为了显示“政通人和”与“太平盛世”,就在这块宝地建造了一座楼,并取名为“大观楼”。还在大观楼周围填筑外堤,在堤两旁夹种杨柳,点缀滇池湖山风景。
自此滇内高人雅士、骚人墨客选胜登临大观楼者络绎不绝,遂成为云南第一名胜。
大观楼历经沧桑清咸丰7年(1857)曾毁于战火。清同治5年(1866),重建。
大观楼为一座正方形三层大型亭阁式建筑,飞檐四角攒尖,黄琉璃瓦顶,造型轻盈,精巧美观。
虽名为大观楼,但是,大观楼并不高大壮观,其建筑规模、风格与装饰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只能算是平平的一座。但是,大观楼大门两侧的一幅长联却脍炙人口,被誉为“天下第一联”,“海内第一长联”。
大观楼被冠以江南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之一,相比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显然其知名度相对要小太多。而让其扬名海内的正是大观楼大门两侧的一幅长联。现在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欣赏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全联如下: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渚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于是,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这一长联,写景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滇南楹联丛钞.跋》认为它是“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长联。
孙髯(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旁刻一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华表上刻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岁(1893)弥勒贡生杨晓云撰写的八十言长联:
读大观楼长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几经昆池劫灰,常图不磨文字;
出挹爽门半里,追绕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侪非好事,一存滇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孙髯先生的墓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修复。并将墓联改为先生生前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