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中秋月

2024-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南雨_b46e

五律.中秋月

孤月千山远,扁舟万里行。

寒蝉声入耳,冷露湿随形。

乍得贫民窟,加沙饿鬼城。

不知今夜尽,明晚为谁明?

附AI点评如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以“中秋月”为题,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景象,并寓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起句:“孤月千山远,扁舟海上行。”

这两句以孤月和扁舟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漂泊的氛围。千山与海的广阔背景,更凸显了孤月和扁舟的渺小与无助。

承句:“寒蝉声入耳,冷露湿随形。”

寒蝉的叫声和冷露的湿润感,进一步增强了凄凉、冷清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触觉的感受,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转句:“乍得贫民窟,加沙饿鬼城。”

这两句突然转折,将前面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贫民窟和饿鬼城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贫困与苦难,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合句:“可怜今夜尽,明晚为谁明。”

结尾两句以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的感慨。在这贫困与苦难并存的夜晚,月亮究竟是为谁而明亮呢?这既是对社会不公的质问,也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形式上符合五言律诗的要求,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在内容上,它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贫困与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质疑。这是一首既有艺术美感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佳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