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邻国有道乎-仁者和智者的处世之道
宣王和孟子的对话继续深入,开始谈论到具体的外交事务上来,这是好现象。
先做下背景介绍。商国和葛国都是夏朝时的方国,商国君主汤后来灭夏建立殷商王朝,葛国是第一个被灭的方国,《梁惠王下》还会再提及此事。昆夷应该是西戎的一支,根据孟子正义里的材料记载,昆夷曾经伐周,一日三至周之东门,文王闭门修德,而不与战,后来文王派将士聘问他国,经过昆夷居住之地,昆夷见周军威,惊惶恐怖而走,这都是大事小的例子。公亶[dǎn]父是文王的祖父,周族人领袖,最早在豳[bīn]地生活,势弱,獯鬻[xūn yù]时来袭扰,公亶父不忍陷民于水火,遂迁到岐山经营,为周王朝建立打下基础。獯鬻是匈奴在夏朝时的称呼,这是小事大的例子。
来到正文。宣王问政,与邻国相处有道吗?孟子回答,有。国与国之间,多是以大欺小,唯是仁者才有不受私欲侵蚀之心,以大国之尊与众小国安然相处,就如商汤事葛国,文王事昆夷。唯是智者才有知己知彼之权度,以小国之卑与大国安然相处,就如周太王公亶父事獯鬻,勾践事吴。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能以大事小的,是以躬行天道为乐的人,虽为大国,不乐以大欺小,诚心爱人;能以小事大的,是敬畏天道的人,虽为小国,不启衅于大国,恭敬谨慎。乐天者可以保天下,畏天者可以保其国。孟子又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畏天威,不违于道,天可于时时保之存之,进一步说明不论大国小国皆应顺应天道之理。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宣王由衷感叹,大哉言矣!说的太有道理了!只是寡人有一病痛,“偏好刚勇,遇小国不恭,常不能包容,遇大国侵凌,常不能忍耐,如何作得这仁智之事。”(张居正直解)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对,勇分大勇小勇,王切莫好那小勇。拔剑相向,谁敢挡我!这是匹夫之勇,仅能一人敌,不是万人敌。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昔商纣力能格兽,天下咸苦其残;项王举鼎拨山,卒为汉高所蹙。然则匹夫之勇,诚非帝王之所宜尚也。”(张居正直解)
帝王应以百姓天下为己任,此为大勇,王应取大勇。诗经《大雅·皇矣》有言,密人不顾王命,恃强侵凌邻国,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师旅,止遏密人,使不得侵扰邻国,由是四方诸侯不敢凌弱暴寡,而天下之民,都赖之以为安,其勇何如其大哉!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是文王之勇。
赫是震怒的样子;爰[yuán]是于是的意思;徂[cú]是往、去;旅字真实之义无定论,暂不考究,可做地名解释,可按军旅释义;笃是厚,祜[hù]是福,以笃周祜是增添周之福德;对是回应、回馈。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周书·泰誓》说,天降黎民,并为他们安排君主和老师,来辅佐上帝引领和教化黎民,授之以尊宠之位。四方天下,有罪的为其所惩,无罪的为其所保,无敢有逾越其志意的。商纣以一人之私欲而横行于天下,骄奢淫逸,武王耻之,因而兴兵讨伐,灭商建周,这是武王之勇,一怒而安天下。如宣王也能一怒而天下安,那百姓只怕王不好勇也。
曷[hé]通何;厥[jué],他的;衡行通横行。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常言道,弱者的愤怒没有意义,那身为弱者,就最好做个智者,少说多做,积累力量;等成为强者,就不要麻木不仁,而做个仁者,知冷知热,不说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至少把该照顾好的人照顾好,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释放光热。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