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溪》成长励志散文

鸡啼石平原

2019-08-10  本文已影响93人  朱二哥的一些事一些情

        从化有座鸡啼石,鸡啼石背后,有一片平原。这片平原没有官方名称,人们可称之为“杨村—山下村平原”,也可称之为“高峰村—山下村平原”。而我,更愿意称之为“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要说这个平原,还得先说说鸡啼石。鸡啼石,其实也没有官方认证及命名。它位于小城从化的小海河畔(约处在杨村与大陂田村连线之中点)。该石高达三丈,状如鸡冠,虎踞龙盘,遗世独立,数百年来乡亲们便称之为——鸡啼石。它立足苍茫大地,置身萋萋草莽,历尽千年沧桑;它独对连绵黑山,环抱一湾深潭,背靠着那一片小平原。

鸡啼石平原

        因此,这鸡啼石平原的地理位置,也自然随鸡啼石了。平原距离105国道约5公里,距离从化区府约8公里,可谓是郊区不远处的一片沃土。它的正西边毗邻小海河干流;正北边有座水口岭、有条留田坑溪(牛栏水);正南边则有朱山下溪(南窿水)。整个平原被“匚”字型的自然溪水滋润着,恰在东北面迎来了从化七大灌渠之一的东干灌溉渠(东灌渠)。这样一来,平原的四方门户紧闭成近似“口”字型,只在东南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是一个口袋型的小平原了。

        这片小平原,在地图上小得可怜,也许用放大镜也未必找得到,看得见。它只有大概1100亩,约0.73平方千米,还不到珠江三角洲平原总面积的万分之一,更不要跟中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来相提并论了。但是,它在附近几条村庄的村民心中,却是大于天的。

鸡啼石平原

      因为未有杨村,未有高峰村,甚至还没有山下村,就先有鸡啼石平原。正是得天独厚的鸡啼石平原“水沟纵横、沃野千米”,才在数百年内,陆续吸引了朱、黄、杨、麦、徐等10个姓氏先后迁居聚居于此。各姓先民围绕着这一片当时还是荆棘丛生的平原,开荒拓土,男耕女织,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出两条行政村,十余条自然村,人口高达五千之众矣。

        静静的小海河旁,肃穆的鸡啼石岸,鸡啼石平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姓村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灌渠全线通水以来,平原的水利灌溉大大改善,使得山下村、高峰村这两大行政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携从化科学技术协会,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在世纪之交便闻风而来,硬是在这里圈上了200亩水田,命名为“江埔街山下村蔬菜科普基地”。

鸡啼石平原

        这也是鸡啼石平原上唯一挂牌的蔬菜科普基地。该基地曾带动广大村民培育种植出闻名广州的“一村一品”——山下村的韭菜和枸杞叶。住在城里的广大市民,也许绝大多数未曾踏足过这片土地,但一定曾品尝过这片土地上的“一村一品”。

        除了 “韭菜和枸杞叶”,鸡啼石平原上种植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是水稻。数百年来,这里总有一片来自稻田里的虫鸣鸟叫。这里的夏秋双季稻种植面积,尽管也在逐年下降。但是每到收割季节,总能看得见一地金黄,听得到机器的轰鸣,嗅得到满庭的稻香,总还能叫人联想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美好意境。

鸡啼石平原

        进入新世纪以来,鸡啼石平原的农田阡陌上,陆续修建了四条宽敞的混凝土水泥路,机耕路总长度达四公里以上。人们往来种作,更加便利了。从前,只能小心翼翼艰难步行的田间小路,现在可以穿着皮鞋,哼着小曲,开着摩托车电动车,大摇大摆地出发了。除了水稻,人们纷纷杂植着各式蔬菜和水果,光是水果类就有砂糖桔、龙眼、黄皮、石榴、荔枝、青枣、香蕉等等。

        如今,置身于平原边上——杨村村民的楼顶,即可饱览群山绝色与田园风光。小小的平原,一年四季优质蔬果不断,还可以零距离欣赏到小海河以及鸡啼石景观。漫步在那拥有一线江景的鸡啼石机耕路上,人们可以听雨打芭蕉,看鱼游春水,赏平湖秋月,可以品茗、赏花、摘果、健步、骑行、垂钓、野泳、野炊、露营,甚至摄影、写作、禅修……我想,这大概就是伟人所说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吧!

        站在小海河河堤绿道,鸡啼石岸,回望村庄里的袅袅炊烟,我曾无限感慨。小海河溪流寸寸柔肠,却拥有无穷的源泉,荡涤着尘埃,诉说着历史,向未来奔去;鸡啼石平原默默无言,却拥有母亲的情怀,磅礴的力量,推动着时代,向人们走来。

        千百年来,鸡啼石平原就在那里。你见,或者不见,她就在那里。假如您来到从化,假如您未曾见过她,那就跟她来一场“邂逅”吧!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鸡啼石平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