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的明与暗
芭蕾几乎是优雅的代名词。许多姑娘之所以被芭蕾吸引,就是因为芭蕾舞女演员们像白天鹅一样优雅迷人,背部挺直,颈部细长而有力,每一步都轻巧笃定,每一个姿势都端庄美丽,气质出众,玉立于人群中仿佛自有天地。优雅意味着自信、笃定,足够娴静;又轻盈灵巧,足够机敏,轻重有度,进退合宜。
凡人轻易地被这样的形象吸引,正如佛陀的光辉和形象先于他的思想占据信徒的脑海。在领悟真谛之前,敬仰和羡慕的情绪带我们向它走去。真正的开始去跳芭蕾舞,从first position,从擦地开始去学习这门技艺的时候,我才渐渐知道,这份优雅的背后只是两个字:控制。
芭蕾是很需要控制力的舞蹈,有些动作看起来很轻盈,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日复一日地锻炼控制力。应了那句很流行的“鸡汤”: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在所有这些美丽的动作和姿势背后,都是强大的控制力、优秀的肌肉能力在做支撑。仅有柔韧而缺乏力量在芭蕾界是无法存活的。而要获得强大的控制力,除了需要天赋,就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了。
一些有关芭蕾舞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这门美丽技艺的暗面。First Position这部2011年的纪录片以美国著名的芭蕾舞比赛Youth America Grand Prix为背景,讲述了六个9-19岁的孩子学习芭蕾舞的不同经历和命运,看完之后让人唏嘘。
纪录片First Position海报片名是个双关,既指芭蕾的起手式,又指这些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争取大奖赛的胜利。可以说,这个片名包含了他们少年芭蕾生涯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孩子都从同样的起点出发,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专业芭蕾舞演员,甚至站上首席的舞台。
在9-11岁组,Aran和Gaya的故事。Aran是美国海军军人家庭出身。身体条件和天赋在业内是公认的优秀,他的老师、法国人Ganio称之为“一辈子也只能遇到一两个的天才”。他从4岁开始学习芭蕾,到11岁时,他已经知道自己在同龄人中非常优秀,但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心意,要成为专业芭蕾舞演员,并且能够极其自律自省地向这个目标努力。所以,他在舞台上不是像个王子,而是像个国王,自信淡定、宠辱不惊的样子如同君王一样掌控着舞台。他的以色列小伙伴Gaya也是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他们之间的puppy love彼此激励着对方,一同进步。
Aran, 11岁在12-14岁组,Miko和Michaela的故事。Miko和她的弟弟Jules有一个美国人爸爸和日本人妈妈,她接触到了芭蕾以后就变得非常快乐,她对芭蕾的深深的爱,让她能够克制地饮食以保持很瘦的体型,能够放弃学校的朋友在家学习,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芭蕾舞训练。她没有普通人的童年,但她并不遗憾,她认为有芭蕾的童年就是最好的童年。她的老师Victor说,“她长的很小,但是很强悍(tough)”。Miko虽然足弓先天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是她足够努力、足够有热情,在舞台上她的爆发力和感染力绝对能够打到观众。她的母亲像所有的东亚母亲一样,非常push。某种程度上她在孩子们身上强加了自己的希望:她非常喜欢看孩子跳舞的样子,所以带Miko接触到芭蕾,并且也让弟弟Jules一起跟着训练。父母为了Miko和Jules的芭蕾学习,特意搬家到离课程更近的地方,连带着父亲的公司也整体搬迁;全家人跟Miko和Jules一样吃营养餐,而不是随心所欲或者有所分别。母亲了解和学习了很多关于芭蕾的知识,整日陪练,奉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母亲很爱孩子,她认为Miko在舞台上的所有失误都是归咎于她,而所有荣耀归属于Miko,而且尽管她非常伤心,但最终同意Jules放弃芭蕾。不过,她依旧很push,Jules放弃了芭蕾,就被要求要好好学习,考上名校。
Michaela, 14岁Michaela的故事也许是最让人感动的。她是个黑人,出生在西非的Sierra Lieone。十二年的战乱使她和姐姐失去了父母,进了孤儿院。她从小就有白斑症,在脖子附近有明显的斑点,看起来很吓人,一般人不愿意收养她,以为她是恶魔之子。所幸她遇到了她的美国父母,父母在收养她的姐姐Mia时,发现没有人愿意收养她,就一起收养了她,把她们姐妹二人带回了平静、幸福的美国。她仍然记得自己的孤儿院老师是如何在自己面前被砍去手足而死的,所以能够得到收养,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更幸运的是,她还能够实现在孤儿院时期就有的芭蕾梦。作为一个患白斑症的黑人,去跳古典芭蕾。这几乎是一件不可以想象的事情。可是,她那样的富有天赋,技巧极好,控制力表现力极强,在跳舞时如此的快乐和幸福!她感动每一个人,让你觉得,如果芭蕾是一个美丽的梦,你不能不让这个梦呈现,因为她就是这个梦本身。
在17-19岁组,Joan Sebastian和Rebecca的故事。Joan是哥伦比亚人,很小就背井离乡在纽约皇后区学习芭蕾舞。他延续了他母亲的芭蕾梦,更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因为在哥伦比亚,男芭蕾舞者没有前途,在大赛上一战成名获得奖学金是他达成梦想、功成名就的唯一途径。在影片追踪的这六个孩子中,他的家庭背景是最差的,芭蕾对他不仅是一个人生梦想,也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赌注。所以,他不仅有天赋、有技巧,还有孤注一掷的气魄。Rebecca则是普通美国家庭出身,她的身体天赋非常好,长的很漂亮,身高腿长金发碧眼,被称为“芭比”。她最初学习芭蕾只是为了好玩,但坚持下来,芭蕾对她来说就意味着更多了。最功利地说,这是一个昂贵的爱好,教练、场地、服装都价值不菲。女孩甚至平均每天要花近80美元来购买足尖鞋,而比赛时需要的一件制作精良的tutu裙,要花费1500-2500美元。她的家庭在芭蕾上给她的投入足够用作她的大学学费了,所以到了17岁,她希望能够在大赛上赢得舞团的注意,得到签约,获得一份工作。
美国青年芭蕾大奖赛是他们的战场,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将他们的天赋才华展现给学校、舞团等寻找潜力舞者的机构,让他们的绽放获得瞩目,让他们的努力获得认可,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进入决赛的每一个孩子都非常优秀,因此竞争激烈而残酷。最终,Gaya和Miko分别在她们的小组获得了铜牌,Aran获得9-11岁组的特别奖——最佳表现力奖,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舞者。Michaela获得了美国芭蕾舞学院的奖学金,Joan Sebastian被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录取。Rebecca没能如愿,在现场没有获得任何一份合约。不过,在高中毕业之后,她得以进入华盛顿芭蕾舞学校担任教师。
影片只跟踪介绍了这几个为梦想而努力的孩子,毫无疑问,他们都非常的优秀和有天赋,否则不可能从半决赛几千名候选人中被选中,跻身一两百名成功晋级决赛的候选人。那么,到了决赛的舞台上,究竟是什么将他们区分开来?为什么其他几位都梦想成真,而Rebecca失败了?只有专业评审才能知道他们的技巧上的细微差别,但在这样的青年舞台上,技巧并不是评委唯一看重的素质,而是其他一些让他们的潜力更有竞争力的素质。在采访中,有一位评委说,她寻找的是“眼睛中有神采,对舞蹈充满热爱”的舞者;还有评委说,虽然身材、身体素质、技巧、个性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是还要“对舞蹈的迫切渴望”。芭蕾是高投入的艺术活动,资金上的、体力上的,漫长艰难的训练,丧失了童年的普通生活;一项吃青春饭的活动,每一天都对他们非常重要,没有任何时间可以浪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而且每天都在受伤,芭蕾舞者的脚都是千疮百孔;同时,也是一项在不断削减预算和规模的事业,竞争如此的残酷,走上顶峰极其困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踏着无数人的“尸骨”走上这条“羊肠小道”?
尽管竞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要勇往直前,因为芭蕾选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选择了芭蕾。因为老天爷赏饭吃,更因为他们如此热爱芭蕾,拥有对舞蹈的“迫切渴望”。因此,Aran是舞台之王,Gaya转瞬间就成了角色本身,忘记了自我,Miko用坚韧的力量感染观众,Joan的自信和气魄,Michaela的快乐、幸福,脱离肉体伤痛用灵魂起舞的魅力。这可能是Rebecca所缺乏的,在舞台上她也是“芭比”,观众也许看不出她的灵魂是什么颜色。毫不疑问,她也是热爱芭蕾的,她的身体素质和天赋甚至在这些孩子中也是很有优势的。但看一看她的生活,我们就明白,她的爱并没有让她达到抛弃一切只剩舞蹈的程度。她一直希望生活中有“普通”的部分,所以她上了正常的高中,有很多朋友,有男朋友,担任过拉拉队长。她吃的很多,像一个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开车,热衷于各种blingbling的首饰,喜欢粉红色,自认为是公主。她所缺乏的,是像其他那些孩子一样的专注和激情,是为了芭蕾可以抛弃一切的魄力,或者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勇气。这是可怕的力量,这可能导致他们训练的强度是不同的、忍耐力是不同的,舞蹈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舞蹈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可以是有灵魂底色的。这种力量也会让他们未来的舞蹈生涯变得不同,让他们在更多的困难、伤病面前坚持到底,甚至迸发出更惊人的能量。
专注和激情,这就是让卓越从优秀中拔尖而出的素质。在舞台上灯光下,观众可以看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