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交浅言深》
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有时候我很害怕和网友去畅谈心里话,去分享自己每天的收获。因为和网友之间的交情并不深,而如果交情不深,还不停的分享心里话,就属于交浅言深了。交浅言深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在《后汉书·崔骃传》载:“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古人在此处下一个‘愚’字,便就说出了交浅言深的后果。后来,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也提到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也就是说,作为君子,你是不应该交浅言深的。可是你要分析,苏轼说这句话的语境,这是写给谁看的?写给当朝皇帝的。作为皇帝而言,城府深是必然的,哪怕交情再深的大臣,恐怕也不会怎么讲心里话。
而现代人关于写交浅言深的文章,就更是措辞犀利了。比方说:交浅言深的人是情商低的表现。所以不仅是后汉书上的记载,还是现代人写的一些文章都是对这种行为持批判态度。不过在翻阅资料时,我又看到了比《后汉书》更早的古书《战国策》中也有关于‘交浅言深’的记载,而且是详细的讨论了‘交浅言深’。
《战国策.赵策》载:“客有见人于服子者。已而请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这段话的大致内容就是说:有个客人安排了一个人去见服子,结果服子见完了这个人之后,就对他很不满意,不久后,这个客人问服子为什么不满意,服子就说这个人来见他时,犯了三个错误。
我们只需要注意孔子的学生服子,讲的最后一句话:“交浅而言深,乱也!”,这也就是三个错误中的最后一个,什么意思呢?服子认为:交浅而言,深是违反常理和常情的。但是客人却这不认为。
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受天下传。伊尹负鼎俎而干汤,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浅者不可深谈,则天下不传,而三公不得也!”
这位客人不仅对服子认为的三个错误做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还详细举例论证了最后一点:“交浅言深的合理性。”客人觉得交浅言深并不是反常的,而是认为“交浅而言深,忠也!”也就是说,在客人看来,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交浅言深,这是表明这个人对另一人是忠心的体现,当然把‘忠’,翻成忠心,这算是一种对‘忠’解读。
另外一种对‘忠’的解读,来自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南先生认为:‘忠’意味着良心摆中间,对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没有不尽心尽力的,这个谓之忠。
结合以上两点关于忠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交浅言深也有可能是犹如一见钟情式的瞬间情感爆炸,情感的深度与时间的长度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我甚为认同,这位客人对交浅言深行为,所做的阐释。而之后客人的举例论证,也很有意思:当年尧在茅草篷里,接见了舜,两个人铺席坐在桑麻之间,短短一会功夫,也就讲了一席话,尧就把天下就传给了舜。当年伊尹背着烹饪器具去见商汤,还没建功立业,就坐上了三公之位。如果交浅不能言深的话,这些情况还能出现么?
我觉得,也许有人会伪装成‘交浅言深’,想搏得他人信任,来达到自己目的,但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只要细心点,就能很快识破,也有的人真的就是典型的交浅言深派,很容易对交情浅的人说利害攸关的恳切的话。
但从我的经历来看,我觉得这种交浅言深派很痛苦。因为长时间的敞开心扉,使得自己会产生透明人错觉,自己觉得当心中话全都告诉某个人后,这个人对自己就非常理解了,其实可能正相反,对方反而会不经意间伤害了你。
很多时候,与网友聊天时,基本上都只是前期双方有激情和好奇,中期慢慢的就趋于平淡,末期就无话可说,干脆沉默不言。这时我就会在想,我是不是要一以贯之的继续说下去,哪怕对方不再是曾经的样子。
我想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发现对方如果一但违背了,我要用一生坚守的某种原则和底线,那这个时候,无论对方是谁,与我有多深的关系,我可以轻而易举放下,如果没有,那么既然我当初已经选择了这么做,那么无论对方如何变化,自己如何的痛苦,我也得一以贯之的做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原则。
我喜欢做个一以贯之的交浅言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