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华章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推文汇总

《有无相生》

2021-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一缕

文/随风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和雾源于自然,被世人赋予了很好听的名称,花开有时,雾散无踪, 自然常态。

人生如梦,来似春梦,去如朝云,不追究过往也不执着未来,来去随缘。

存在和消失的变化,也是“有”和“无”的演绎。花开花落,莫待无花空折枝,尚存之时需珍惜,逝去了便不必去空寻,如梦似云也无觅处。

存在即永恒,是刹那的定格,因为此时的一刻再也不会出现,存在瞬间过去,下一刻便不是原来的那瞬,这是时间流逝间的自然变化。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看着世间万物时,常想到底是什么创造出了如此蓬勃生机的生灵,这世间,这万物!而所有的一切又无时不刻在变化中。

引用圣人老子的观点,这种先天地而生的物,混然天成,圣人称其为“道”。有了“道”之后才有了天地万物,这先万物而生的“道”无人得见,即是这所谓的“无”产生了万物这“有”,既生而不知其所由。这“有”便也会有消逝的时候,如同花开花谢亦有时,花谢入泥化为看不见的养分,花枝上也有了果实,有的事物消失了事物却显现了,有和无默默变化着,这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悟出了其中变的含义也就认清了道的规律。

时常翻了书本看过再放回书架,这搬出搬进间,记住的已在脑海中形成,看似无实则书本文字转成了自己的思想,无形中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看到实际存在的实体,比如说刚翻了《老子》这本书,这是存在的“有”,事实存在的物品,其“无”的部分便是书本内东西幻化的功能,也就是文字在脑海中加工,再加工后化为承载他用的作用和运用,这是我们更加需要看中的“无”的部分。

这也就是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世上的东西不应使其对立消减而应转化升华,使其发挥最佳的作用。

下面引用一段《老子》书中的文字来深入阐述下这种辩证法的关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只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以上这段话中以车、器具、房屋举例,三个例子其实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一辆车用三十根辐条支撑着车毂,毂就是车轮中间的圆木,中空,以容车轴穿过,上面承载辐条,形成车轮,车轮和车轴、车厢组合成车。这些组合成车的物品我们都是看得见的,而看不见的是车的空间,这是理所当然存在但会被忘记的东西,我们细细分析后,你就发现这些现有的物品组成了一个空间,也就是“有”的东西中间产生了“无”,也是车最大的功用,这就是有无相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直观看到的肯定是“有”的一面,往往忽视其“无”的那面,看不到其没在的作用,因为存在的事物可视。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即是一种变化,就如花开花落、缘起缘灭、聚散有时,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遵从自然规律不强加干涉。尘缘起感受此间带来的变化,欢愉和幸福,尘缘灭,一切随风轻轻而逝,不必试图抓住恐徒增烦恼,放手间化为虚无,也许转角间又有新的尘缘等待着, 一切未知,一切都在变化中。

此处我引申出不愿放手恐是种执念,一旦背负执念便会累了身心。曾经拥有的已是过往,从其辉煌到了泯灭。散了便是散了,放手间是否感到一种轻松感,无事一身轻,身轻心轻亦如风般舒服, 负重时也有种无力感,所以顺其自然吧, 执着未必是好事。

我们接着再读上文后面的文字,埏就是揉搓的意思,埴是黏土,当我们把粘土制成器皿,那器皿的空间是“无”,但是器具的功用,可以装入物品。我们可以理解为先是“无”,即是器具还没形成时,而揉搓成器具后就有实体,实体又产生出了空间,这就是黏土制作完成之前,它的空间是没有用处的,一旦揉成器具后的空间才可以供人使用,也是从“无”到“有”,再从“有”生了“无”的过程,而“无”也因此产生了作用,器具可以装入物品,也就有了价值。两者间互相转换又互相依存,在这层意思上“有”和“无”似乎是并列的

文字最后写的是我们居住的房子,材料堆砌成空间后人类可以居住,这些材料是已“有”存在的也是有之以为利,“无”便是物体的功用所在。我在此想到“无”大体是“有”的再创造,存在的“有”再次创造出了更加有用的“无” 。所以对于各类事物,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要涵盖全面来看其本质,更可以发挥其功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美丑相形,前后相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失去矛盾的一方另外一方也不复存在,两者是平等的关系,严格来说没有哪方更加的重要。

历代历朝丰功伟绩的人比比皆是,最终也会陨落在浩瀚星辰中,锋芒毕露的人不经意间会打磨掉锐气。我理解的“有”和“无”犹如一根曲线般,把世间万物在一个阶段呈现放大发光,一旦过了便陨落,落下不等于真的没有,也许是沉寂后再发光,亦或化成其它形式出现,如同从晨曦到正午的阳光,又成了西边的落霞余晖最后下山隐于地球的另一端,随着时间的可以看出这种此起彼伏的变化。

而我之前有文章中也谈到了人的躯体和思想或者说是意识的关系,精神思想左右着人的躯体,也是无形和有形之间的转换,思想付诸行动,行为又产生了新的思想意识,周而复始慢慢走向成熟的人生,直至终点,也许此终点并非真的“终点”也并非消散,也许是化为另外的形式存在,以便再次轮回出现,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地球诞生到现在大约已有45~46亿年了,期间可以发生多少的转化和演绎。

细细分析和想想世间大部分事物都是如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时间便是检验一切的真理。

反观人类,越是伟大的人越不会锋芒毕露,性如流水涓涓流淌,润了万物却潺潺轻声,如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却让普通民突出优秀的品质,把自己无声隐于大众的有声中,感化影响他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无所有反而会轻松自在,没有背负轻身上路,没有感情的负担,缘来便轰轰烈烈不负卿,缘去便松开不属于自己的温暖,争取过经历过便已在人生铺下了诗篇,也许不经意的未来会有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缘份。

一个人没有金钱、物质欲望等束缚,素衣素心立于天地,有着一颗不蒙尘的心。一旦欲望过多,拥有过多时最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整日疲于奔命,房贷、教育、健康、物质等各方面压得透不过气来,背负这么大堆要走完一世,然而谁都清楚最后孑然一身,挥挥手不将带走一片云彩,留下的也只是几两尘土,埋于花间树下而已。

听,风起了,拂过展开的手心,穿过洁净的心灵吹落了树上的花瓣,一瞬间枝头突然安静了!回看花心,却有果实冒出了头。

随风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