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掘、净化、提升和圆成的方法
(一) 彻底反省、忏悔
修行不透过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地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若不认知自己构成人格的内涵,就无法修正想念行为的偏差。唯有认真、彻底的反省,才会由衷地感觉愧疚,然后痛心疾首地忏悔,下个决心“不二过”,从此守身如玉地做人。唯有这样,你的守护灵才会帮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电阻就没有了,好像已冶炼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温,抗得住氧化,经得起考验,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强你的生命力。有了一个良导体,才能充分而不损耗地接受来自于生命力源头的能量。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二) 溯本穷源,追根究底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头、根本,所谓“命根”。我们若能追溯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就会一切改变,踏上离执禅定。
禅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态的一种境界,没有任何奇特,也用不着打坐。没有离执、去执禅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各位特别记住,不要随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体上着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当我们溯本穷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会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再也没有剩余的问题,无可追求,当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放下、抛丢。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底的功夫,逼到“山穷水尽处”,便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新境界、新气象的绽现。
(三) 保任──照
能溯本、寻觅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当自己得本以后,要知护惜。所谓“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从此不再由分别心当家作主。一个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庄子说“至人用心如镜”,对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照”。王阳明说“虚灵不昧,物来顺应”,无事时“寂然不动”,有事时“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别,也用不着去联想,如经上所说的菩萨境界,永远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只有这个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
(四) 要有救人的能力和方便
但是,这个还不够,要做一个从容中道、潇洒自在、无碍解脱的禅者,就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帮助别人。
真正的禅者是合乎时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就是说他不受任何的限制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语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创新,不一定沿用过去的方法。
谈到这个,若是没有突破的人,是很难表达出法的真精神的。所以谈“心法”自救救人,必须先有自受用的境界,然后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没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跟别人讲道理,给别人制造理障,堵塞别人的悟门,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有罪过的。
(五) 克念护心,行中道
古人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修行人并不是没有想念,没有想念就没有行为,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动的,如《坛经》上说的“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种想念应该发动在一个时间、空间、事缘的交叉点上。发动在这个时点上,才不会是妄念。
我们不必压制心念不许它想,只要像一面镜子就可以了。让心如明镜,丝毫无隐,秋毫不犯;克念护心,只有第一念,不产生联想;这就是护心如城,可以增强心力,没有了邪思妄想,黑暗念头潜不进来,心便是光明的。
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国,就在于每一念的生起是否都清楚、明白。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地起了烦恼,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错误,别听旁人说那是情绪周期的现象,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起因。如果自己没有想错、看错、说错、做错,那是不会有烦恼的。所以当你烦恼生起的时候,就要反省“是说错了?做错了?抑或想错了?”找出错误之根,马上改正过来,这是对治烦恼最有效的办法。
能够克服妄念、对治烦恼,然后才能主宰心国,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处事,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把这个方法做到了,就是圆成佛道了。
(六) 打成一片
香林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是修行最扎实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片,都到不了“实际理地”,领受不到“本地风光”。
参禅,参到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要把它“打成一片”。
对发露的安祥本心,确认肯定之后,要使它“生处变熟”,随时“与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对过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处变生”,用“照”而离分别,不与任何事物同在;进而行深般若,“了了见,无一物”,没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颗灵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执着它,也不要忘记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长”,结果“苗则槁矣!”你若忘记它,那就会又迷失了。只有时时保任、管带住它,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与之同在,没有丢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会有挥之不去的一天。当“赶也赶不走,丢也丢不掉”时,斯之谓“打成一片”。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