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挺经》23
《挺经》是曾国藩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他为人处世、做官治军的统一准则,共分内圣、励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和盈虚十八卷,称为“挺经十八法”。
对于我们现代人,虽然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法,但人性鲜有改变,可以将挺经做为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并时不时地问一下自己:“是否挺得住?”
本文是曾国藩《挺经》第八卷廉矩中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7016/c65ac5deceeb84df.jpg)
【原文】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译文】
古代的君子是如何竭尽心力修养德行的,我们是不能看到了;但他们修养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却都秉持的是礼。从内部说,舍弃了礼法就谈不上道德;从外部说,舍弃了礼法就无法办理政务。
所以六卿之官设置完备,而记录典籍以《周礼》做书名。春秋时代,士大夫通晓礼法,擅长游说辞令的人,常能说服众人,实现主张而使国家强盛。战国以后,以仪式的华美琐碎为礼,这就是叔齐所讥讽的虚有其表。
荀卿、张载小心谨慎地以礼为实务,可称得上知晓根本,喜好古风,不追逐流俗啊!近代张尔岐作《中庸论》、凌廷堪作《复礼论》,也可以从中看到先王教化原貌的佳处。秦意田编辑《五礼通考》,把天文、算学录人授时门一类,把地理、州郡录入体国经野门一类。这样做,对于著书的意义和条例来说,就有些繁杂不精,但该书对古代经营世事的礼则全盘具备了,也说不上有什么失误。
【诗人解读】
在古代,礼是除法以外一个重要社会约束手段,对于法律覆盖不到的地方,约束不了的人,比如皇帝,但是可以用礼来进行约束,当然,礼也可用来昭显皇权,树立了皇帝的威仪。
刘邦灭了项羽当上皇帝之后,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没有来得及摆正各自的位置,有的在朝堂上大呼小叫,跟他称兄道弟。在上朝的时候,有的人还一边喝酒,一边乱叫唤,吵闹声不绝于耳,把上朝搞成了逛菜市场;还有人喝醉酒拔出剑来,乱砍大殿的柱子,把朝堂搞成了精神病院。
可有什么办法呢?这群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来源就有点复杂,有杀猪的,卖菜的,端盘子,文化素质自然高不到哪儿去。
这时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曾经是秦朝博士,抓住儒家礼仪大有用武之地这个天赐良机,就大胆向汉高祖刘邦进言道:我找些鲁国儒生来,替您制订出一套朝廷礼仪,以显示出皇帝您的尊严和权威。这当然合刘邦的心意,答应了他,只是说要搞得简单一些,怕太复杂自己学不会,反而弄巧成拙。
于是叔孙通在鲁地找了几十个儒生,制订了一套新礼仪。回到长安后,领着同僚和弟子,总共100多人在郊外排练了一个多月,再请刘邦去检阅。
刘邦观看之后,觉得很满意,有了这套礼仪,自己终于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啊,就对叔孙通说:这个我学得会,就这么办!随后,汉高祖刘邦下令群臣都要学习练熟礼仪,以后大家在朝堂上都按这套来执行。
自此以后,再有没有人敢在朝堂之上胡来,只有山呼万岁,恭恭敬敬,如果有人胆敢放肆,轻则招来白眼,重则惹来杀身之祸。
你看,礼仪的威力真是无穷啊。
现在,对于一些重要的仪式,比如婚礼,不仅在民间保留了下来,而且还越办越浓重。婚礼最初的目的就是把新郞新娘两家人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并宣布,咱们以后就是亲戚了,要互相有个照应,同时让一对新人认识双方亲戚朋友,因此,婚礼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办婚礼还可以有效降低离婚率,因为婚礼这么重要的时刻,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当小两口发生争执的时候,想起以前的山盟海誓,也能有效地缓和紧张的关系。
可现在很多人不办婚礼或旅行结婚,自然就缺少了这种仪式感,这了是离婚率节节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对礼已经不再那么重视,认为禁锢了思想,我们转而去学习西方文化,大家崇尚自由、民主,喜欢无拘无束,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传统礼仪已经过时,这些应当去调整甚至抛弃,但有些对于我们新一代还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家庭礼仪、尊师礼仪,如果现在丢掉它们,将来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7016/4062ba1d60db3cb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