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读书致用-拆页:情绪驱动行为(上)
【R】《掌控习惯》P224
情绪驱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决定都是一个情感上的决定。不管你采取行动的逻辑原因是什么,你只会因为情感而感受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事实上,大脑情感中心受损的人,可以列出许多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始终不会行动,因为他们缺乏情感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渴望先有回应。先有感觉,然后才有行动。
我们的情绪先于理性和逻辑。大脑的主模式是感觉,性模式是思考。我们的第一反应——大脑中快速、下意识的部分——是针对感觉和预期而优化的。我们的次一级反应——大脑中缓慢、有意识的部分——是“思考”的部分。
心理学家将此区分为系统1(感觉和快速判断)与系统2(理性分析)。感觉在先(系统1),理性只在随后介入(系统2)。当两者协同一致时,会发挥极佳作用。但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合逻辑,感情用事的后果。
你的反应倾向于跟随你的情绪。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植根于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东西。两个人可以注意到相同的一组事实,但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各自独有的情感过滤器会分别处理这些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诉诸情感通常比诉诸理性更有力量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话题让某人感到情绪激动,他们很少会对数据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对明智的决策造成较大威胁。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认为合理的回应对他们有利,即满足他们欲望中的那一个。从更加中立的情感立场来处理一个情况,可以让你的反应基于数据而不是情感。
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也是所有进步的源泉。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你采取行动。想得到更多的欲念驱使着人们寻求改进,开发新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内心涌动着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满意,但动力十足。没有渴望,我们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I】
WHAT
情绪驱动行为,行动是由感觉引发的。感觉快乐就行动,感觉痛苦就回避。
由此可以推导出叶老师的主张:改变的路径是“看到-感受-改变”,而不是“想到-思考-改变”。
WHY
人的一切行为皆由情绪引发,而不是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只能通过改变情绪,间接驱动行为。
情绪即感觉。当感觉与理性达成一致,皆大欢喜;当两者有冲突,理性只能听感觉的。
这跟象与骑象人的理论很相似。所以,想要改变,就需要顺着情绪的特点来。
痛苦推动进步,痛苦的根源是不满与现状。受够了的情绪是推动人改变的最大动力。此外,激发改变欲望的除了痛苦,还有快乐。
由此改变的路径可以更加具体化:
l看到无法忍受的现实-感受不改变的痛苦-激发改变的欲望。
看到墙壁被乱涂乱画-感受到公园环境被破坏-做个提示牌“看这美好的环境,高素质的你不会乱涂乱画”。
l可视化的美好未来-感受改变后的快来-引发改变的欲望。
梦想版、自己未来的画像。
HOW
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卡片法”关联个人体验“的环节,分五步尝试一下。
<①回顾事件>:
采用叙事结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有情节才能够看清前因后果和应用边界,反思才能够落到实处。
昨天翻了翻早些时候看过的书:《刻意练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
<②分析影响>:
分析事件的直接影响。
只能想起来几个关键词,或者非常笼统的说出几个观点,细节忘了个一干二净,更不要说用起来。
<③罗列后果>:
分析事件造成的长期后果。
这些书白看了,时间浪费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改变,曾经努力理解和所做的笔记都将白费。可这些是经典书籍,早晚都要看,从头再来的成本会更高。
<④描述感受>:
描述当时和现在的感受。
当时就感觉记不住用不上,果然如此。看这三本书,大概前后有半年时间,合计五六十个小时,放弃怪可惜的。
<⑤反思改进>:
深刻反思不足之处和做得好的地方,考虑改进的方向。
当时不会看书,一心想记住讲出来,但是完全做不到,不可取。现在明白怎么读了,只读想读的,重要的,卡片写起来。
WHERE
l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是事实,不一定合乎逻辑。所以通常情况下,要做出理性的决定,需要等情绪消散,感觉归于平静。
但另一方面,这种非理性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通过“哄骗”大脑来达到目的。比如,把“夜宵”换成“赘肉”,想吃夜宵的时候,不要说“我要吃夜宵”,而是说“我会长赘肉”,大脑对夜宵的欲望就会顿时下降。
l感觉和情绪是会变化的。如果要做某事让大脑感觉糟糕,可以在念头出现那一刻,在负面感觉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立即行动,这就是所谓的“三二一法则”。这个间隙通常最多0.2秒,所以行动要快。一旦开始行动,继续下去的机会就会很大,立即行动的就达到了。所以,一旦决定,就不要再犹豫,立即开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