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人的、一件事情的结果时,人们往往会说“习惯使然”。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良好的习惯。因为照习惯办事好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不良的习惯,则是孩子成长的天敌。但人们身上最大的恶习,往往是从小养成的。很多家长都会以孩子年幼无知或小事一桩,不去注意、纠正孩子的行为,甚至还有人引以为豪。正是家长的纵容,让孩子一遍遍地重复着“不良的行为”,进而形成恶习。
“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当别人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电视或者是手机在替您照顾孩子;当别人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去做一些有益的活动时,一些无益的打闹却在陪伴您的孩子……那么优秀的只能是别人的孩子。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让其成为无意识的自然行为。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孩子反复去做一件事,直到它不再引起意识的注意,这时候孩子的一个习惯就养成了。比如:您想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您就让孩子在每天的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去读书,并布置读书任务,或者是陪孩子一起去读书并相互交流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当孩子在这个时间段不用您的催促就主动拿着书去阅读的时候,孩子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
学过开车的家长都知道,刚开始学车的时候,手脚不听使唤,眼睛也不够用,常常是手忙脚乱、险象环生。但随着时间的积累,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开车时,操作的动作都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不用大脑去想,就操纵自如了。开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靠孩子自觉很少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多只能形成一些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起到阻碍作用的不良习惯。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而家长面对的只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大多是集体活动,个人活动时间一般都是在家庭里,而一些自觉的行为(习惯)一般都是个人活动。所以老师帮助形成的习惯和家长帮助形成的习惯是不大相同的。
孩子需要培养的良好习惯有很多,但我们老师和家长都需要特别关注的,我认为有以下习惯:
1.把一件事做到底。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坚持不懈的积累,那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可能就会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坚持是成功最关键的一个习惯。不知道大家看过这样一幅漫画吗?一个人拿着撅头,在挖井,每一次都在快要接近水源时就放弃而重新开始,结果一口井都没有挖成功。力气也没有少出,事情却也没有做成功,所以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是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个良好习惯。
2.孝敬父母。
一个有孝心的人,善于换位思考,始终是将父母装在心里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善于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在求学的过程中,尊重家长的教导,接受家长的监督,努力实现家长对自己合理期望等,都是孝敬父母的具体体现。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承诺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一个不为自己的话负责的人,在别人眼中是最不值得信任的。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的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不仅不会浪费时间,更会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5.认真写字。
字如其人,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写字态度认真的孩子,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能认真对待,写字态度不认真的孩子,做其他事情也没有耐心,一般都是敷衍了事,为完成任务而去做事情。
6.勤于阅读。
阅读本身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不是读几本书或者背了几本书就可以显现出来的,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好比盖房子打地基,或许一时还看不出来房子的样子,但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地基打不好,后面盖楼用的砖瓦再漂亮、昂贵都没有用。
7.从错误中反思自己,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学习是一个争取正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恰当的粉丝能够是错误变成经验,成为继续学习的宝贵资源。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有必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正确地去做事情。
当然需要培养的良好的习惯还有很多,比如:善于寻求合作的习惯、见人打招呼的习惯,关开门窗动作轻的习惯、在狭窄的楼道内不快速奔跑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作业书写规范的习惯、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
一个个良好习惯在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一个人的品格。
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事,希望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起来,并且付诸实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