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人性

2017-02-28  本文已影响274人  SusanKuang

#微写作#第10篇

其实,之前偶尔会收到反馈说今年文章太理性,只是没有太重视。文章风格的改变原本是我的刻意之为,因为一方面,我现在的阅读方向发生了很大改变,读的都是西方科学家的著作,这些人都是做科研的,严谨又理性,所以我也受到了影响,这也体现在了我目前的写作风格上;另一方面,我现在不想再写一些没有任何理论和数据支撑的文章,因为如果只是随便发表感慨,说说观点,读者就只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无法从理性上进行判断,这无益于个人思想和认知上的进步与成长。基于以上的想法,我今年特意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用研究结果、理性分析来支持文章的观点,而不是通过用情感的手段来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认同我的观点和说法。

但是,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说,我意识到这种文章风格并不适合大众,因为情感才是大众的诉求,而非理性。昨天看了许知远对话陈嘉映的那期节目,当中陈嘉映的一句话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许知远问他为何现在的大众都喜欢低俗的东西,陈嘉映的解释是,那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过去的老百姓也喜欢这些庸俗的东西,喜欢听故事和八卦,只是过去没有人关注他们而已,所以不是大众变得庸俗了,只是他们受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关注,其实大众的水平一直都没有变。

他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的确如此,我们回看过去的历史,读过去人写的书,会觉得过去的人都好有思想,但其实我们看的都是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中那百分之一的人。这些人是掌握了绝大部分资源的贵族和精英阶层。他们无需为生活奔波,不用生计操心,甚至生活都由下人来打理,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消遣,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保持同阶层内礼仪性的交流和往来。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中国古代的人文、士大夫阶层,还是西方过去的哲学家、博物学家,他们都是衣食无忧的贵族阶层,这样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追求。老百姓们每天为养家糊口而劳累奔波,哪有什么闲工夫来思考与生活生计无关的事情呢,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缓解劳累感的娱乐活动。所以,相对于贵族阶层的精神追求,老百姓们的活动当然会显得低级和庸俗很多。

资本主义的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如今互联网的发达让那些曾经在历史中不被关注的普通大众变得越来越重要,大众成为了主流,尽管大部分人都受过教育,相比过去的大众,他们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但是精神世界依旧贫瘠。原因很简单,精神追求需要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需要有大量闲暇时间,第二,需要有高度的自律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每天需要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累,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哪有时间和动力去想精神世界的问题?自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发展精神世界需要用到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这需要消耗极大的注意力和能量,而大脑的特点是能不用就不用,所以要发展这种高级认知能力,我们就必须驯服大脑,这就要求自律性,克服懒惰的本性。

现在大众精神世界依旧贫瘠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刚刚才开始富裕起来,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基本都还是为生活为家庭在奔波,而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获得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大家关注的首要重点还只是生存。但是,我觉得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大家对于精神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可是时间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自律的问题却很难,因为能够真正克服人性的懒惰做到自律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有了很多闲暇时间,大部分人还是把时间花在了看各种不用费脑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上。所以说愿意把大量时间用来发展大脑更高级的认知功能(例如逻辑能力)的人注定只会是小众。

当然,我不愿意做太大众的事情,但也不想做成太小众,最后变成了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大众和“高冷小众”中找到一种平衡,或者可以说在理性和人性中找到一种平衡,这才是更利于发展的策略。所以,未来我会调整自己的文章风格,减少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和过于理性的论述,加入更多情感和人性的部分,让阅读过程更轻松一些。

下篇文章:解除对“二次元”的偏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