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三)上课,老师好!
早在入学之前,我对学校和老师的印象是不怎么好的,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去过学校,这些认识来源于当时的影视或者广播作品,而一些描写旧社会教书先生用戒尺打学生的桥段被我深深地记住了。因而我对上学这件事感到害怕,对读书写字也比较抵触,记得我爸有一次从村里一个大几岁的孩子那里借了两本教科书,想让我提前预习一下,结果我找了个机会把这两本书隔着墙给扔到了街上。
我不想上学,但只是想想罢了,我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要到学校报到的。从学前班到太平庄小学一年级,我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可能是个误会,原来上学竟是件如此有意思的事情,学校虽是破旧了些,但老师们都是和蔼可亲的,完全不像“三毛流浪记”里演的那样!在学校,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同学”这个圈子,我很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大家共同学习和玩耍,我期待着每天上学和大家相聚。而让我爱上上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比较有学习的天分,我对学过的东西则掌握得非常好,对新知识非常渴望,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前列。
我们那时所学的课程不能和现在的小学生相比,没有这么多的学科、没有外语、没有其他实践活动,教室门上贴着一张课程表,数学、语文这两科就占了三分之二的课时,再去除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自习,美术、思想品德、音乐和体育这几门副科就成了课程表上难得的点缀。
我们那一届学生只有两个班,一年级和三年级,每个班一个老师,负责教语文和数学课,再加上一个校长,全校就三名教职工。当然这个配置似乎也足够用了,两名班主任负责各自班级的文化课,而其他副科由校长亲自出马任教,但这是不包括音乐课的,教音乐的老师是不坐班的,有很强的机动性,哪天有音乐课了,她才会到学校来上课,下课即去。原因应该是这样:全镇十多个自然村,基本上每村都有小学,但规模相差很悬殊,学生多的完全小学只有三四个,其他的都是初小,规模大的学校其教职工的配置也会完善一些,而规模小的学校就基本上一个班一个文化课老师,副科都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唯独音乐课不同,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一位音乐老师会同时任教多个学校的音乐课,把课时错开安排,这样上午在这村,下午去那庄,明天又去另一个学校,如此往返奔波,这也是无奈之举。
龚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就调到中心小学了,二年级到四年级都是由程老师来任教——没错,这个程老师与学前班的程老师还是姐妹。不管是哪位老师,我觉得教得都很好,虽说四年级以内的知识没什么难度,但当时的孩子可不能和现在的孩子比,智力开发没有这么早,有的学生确实是学嘛嘛不会;而且那时的孩子普遍都比较皮,家大人没有时间管,平时就“野”惯了,自律性普遍都比较差,所以老师要想教好这样一个班级要有很强的耐心和成熟的策略。
我对当时的数学和语文课没太多印象了,和现在的小学教科书比较一下,数学的内容基本都一样,语文的差别就大一些了,许多课文都不一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作业,当年很少有练习册之类的辅助书刊,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老师在黑板上出题,同学们抄到本子上再作答,题型单一,但是题量很大;每到期末的时候就经常印刷试卷,天天都有卷子作。而语文作业就更简单了,最常见的就是抄写生字、生词和课文,十遍、二十遍,如果自习课太吵闹被老师训了一顿,那么抄写五十遍也是有可能的。
虽说那时需要书写的作业量比现在小学生的作业多几倍,但我们基本不会有什么压力,很少有因为作业多而没写完的,除非他是真心不想写。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是每天下午至少有一节是自习课,没事就写作业呗,有的同学中午回家吃饭时也会写一些。第二就是写字的速度都练出来了,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追求速度而龙飞凤舞、运笔如飞,至于字写得好不好看都不重要了,大概能认识就可以了,早写完可以早点去玩!其实这样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更谈不上练字了,所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长大以后写的字依然是那么难看。
值得一提的我们的作业本,不是统一规格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商店里其实都有卖的,但老师并不会强制要求学生去买统一的作业本,反而更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制作,只要是空白的纸张——单面空白的都行——十几张二十几张就可以,裁剪成一般大小再用针线缝制成册,一个作业本就做好了。所以那时每天收作业的时候,学习委员收上来的本子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商店买来的,更多的是材质不同、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DIY版的作业本,记得当时有的同学家长在造纸厂上班,他做的本子纸张就非常好,洁白而且厚实,让我好生羡慕。
至于副科么,思想品德、美术、体育和书法课都是由校长来负责。校长姓于,长得瘦瘦高高的,脸上棱角分明,尤其是眼睛很有神。在太平庄小学,校长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于校长就是个代表,他除了不教数学、语文和音乐课以外,不仅其他副科要教,哪个班主任生病、请假了他也要代一下课,而且学校各种大事小情他都得张罗,比如玻璃碎了换一块、门锁坏了修一下、装烟囱修水龙头刷墙……他是拥有技能最多的人,可以说他只能在名义上是个校长,其实就是个勤杂工。
好在于校长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简单的,体育课并不需要考试,上课主要是跑步,学校的体育器材有限,只是偶尔练练跳绳、实心球之类;操场上有两个篮球筐子,但四年来我们并没有玩过篮球;美术课就是照着图画书画呗,没有什么美术理论可讲,谁画得像就是画得好,很容易评判;思想品德嘛,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道德休养的学科,这门课同学们大多比较喜欢,因为主要就是听故事、讲道理,没有作业;我最烦的就是书法课了,主要内容是用毛笔描红模字,而我用铅笔都写不好,更别说用毛笔了,那字儿写的,烂出新高度了。记得有一次于校长批改同学们交上来的毛笔字帖,哪个字写得好他就用红笔画个圈。轮到我的帖子了,他从第一篇往后翻,手里的红笔始终落不下,眉头越拧越紧,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一把抓起字帖扔下了讲台:“这是谁写的?太不像话了,这写得是字儿吗?赶紧给我拿走!”我满面羞愧,低头把字帖捡了回来,当时恨不得钻地缝里去。不过这件事对我还是很有触动的,从那以后我就对写字开始认真起来,再也不是班里的“快笔”选手了,虽然还是没有练成一手漂亮的字,但也有了不少进步,起码工整一些让人看到不会厌烦了。
前面讲过教音乐的赵老师并不属于我们学校——其实她到底是什么编制我始终也没弄明白,总之就是有音乐课的那天她就会骑自行车到学校来上课。学校里有一架风琴专门用于音乐课,它是那种需要用脚踏压气才能弹出声音的风琴,是学校唯一的乐器,也可能是学校最值钱的家当。这架风琴挺笨重的,每到音乐课时,老师都会提前让几个高大些的男生去储物间把风琴抬出来,吭哧吭哧抬进教室,等上完课再抬回去,很麻烦。我很喜欢音乐课,也很喜欢赵老师,跟她学会了许多好听的歌曲。或许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能有音乐课,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吧!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学校的师资条件都很差,但我们终究还是有学上的,是可以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基础的;在此任教的几位老师更是伟大的,他们在如此差的环境中辛勤教书,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数年青春一晃而逝,送走即将升入五年级的我们,又迎来了一年级的新生,周而复始,他们一直在教育事业的最前线默默付出。
其他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