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让孩子们像喜欢出奇蛋一样喜欢数学?
这是老锦关于思维模型的第32篇文章
小时候,我特别热衷于拔下山野小路旁墙壁上一种凤尾草。
这种凤尾草的叶子长得像鸟雀的羽毛,根茎是碧绿色的小圆球茎。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会拔到一串晶莹剔透的球珠子,像极了一串通透的玛瑙宝石。当然,大部分时候都只是普通的小圆球茎。
奶奶告诉我,从前村子里有人拔凤尾草,拔出了一串真正的宝石。这个传说,极大的激发了我拔草的热情。每次拔草都期待拔出一串真正的宝石。
虽然我从来没有拔出过宝石,但是依旧乐此不彼。
那时候只知道好玩,心里怀揣着巨大的期待。细想起来,此中心情就像寻找宝藏一样,颇有乐趣。
这个跟现在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出奇蛋是一样的道理。出奇蛋就是一个握拳大小的蛋型巧克力盒子,里面随机装着各种小玩具。
原来并不懂得小朋友为什么热衷于开启出奇蛋,现在明白这是随机分布模式的激励模式在起作用。
就是不知道这个蛋里面会装着什么玩具,这种未知的期待和惊喜促使孩子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
这有点像寻找宝藏的游戏一样。
咦,什么是随机分布的激励模式呢?
这要从斯金纳的操作型条件反射说起。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别出心裁地利用老鼠和鸽子做实验,用奖励法培养了老鼠和鸽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把饥饿的小白鼠放进一个有按钮的箱子。
试验1:
每次小白鼠触动按钮,就会掉下食物,结果很快小白鼠就学会了按按钮。
原理:操作性行为+奖励性结果=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重复有效行为)
试验2:
斯金纳更改规则,触动按钮后,停止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触动按钮的行为很快就消失了。
这个很好理解,没吃的了,小白鼠肯定就不玩了。
原理:操作性行为+撤销奖励结果=条件反射消失(取消无效行为)
试验3:
能不能设计一个规则,即使没吃的了,还让小白鼠持续触动按钮呢?
斯金纳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不是每次触动按钮,都会掉下食物,而是随机掉下食物。
也就是小白鼠按完按钮后,有时会掉下食物,有时不会。
这就是随机分布模式的激励模式。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更改规则,停止掉落食物。
令人惊讶地是,小白鼠在停止掉落食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坚持不懈地触动按钮。
原理:操作性行为+随机分布的奖励+奖励撤销=条件反射持续(重复随机有效行为)
结论:
三个试验层层递进,揭示了不确定性在塑造成瘾性行为中起的作用。
简而言之,随机性就是导致上瘾行为产生的强化剂。
当年喜欢寻找宝藏的我和现在喜欢购买出奇蛋的孩子,就和实验中的小白鼠一样,受到了随机分布的奖励的强化,热衷于同一个行为,即重复随机有效的行为。
启示:能不能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他们感受到解出难题的巨大喜悦呢?
让学数学变成寻找宝藏的游戏!
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们爱上数学难题,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穷查理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