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打坐

了解打坐(五十九)假仁假义

2020-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悦渐
夜晚的小鹿
太上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看到这一段内容,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最近在倡导的节约资源、节约粮食的问题。在国家提倡下,很多地方都出台了非常多的办法,不管是餐厅还是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减少浪费,提升粮食的利用率。

我想这是因为我国一向食物浪费严重,今年又赶上新冠疫情,蝗灾等自然灾害,全球粮食产量不如往年。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耕地面积足已自给自足,但危机在前必须树立起节约的意识。可见大的国家尚且如此,像海地这样的地方,今年估计连土都吃不起了。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节约粮食,粮食安全亦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大家深入实际,能够清楚我们眼前倡导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原因,举一反三,我们就能够明白本章中老子的逻辑了。


一般人会有一个疑问,仁义,智慧,孝慈,忠诚,这都是一些好的美好的词汇,都是我们追求的一些美好品质。那为什么老子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老子并不是否认仁义,智慧,忠孝,只是老子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站在道的层次,去看这些我们所谓的仁义忠孝。

本章的开头三个字“大道废”已经点题。如果大道不废,如果没有失道,我们也根本没有必要去提仁义。正是因为已经失道,所以才着重去强调仁义智慧,忠与孝。这个时候的仁义,只是我们想主观的去恢复大道的一个体现。而且这个时候的仁义,常常会变成假仁假义。

这个社会标榜什么,有些人就会通过这个标榜来获得关注,进行炒作。最后的目的是要获得自己的私利,这个时候的智慧也常常会变成伪智。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在耍小聪明。这个时候的慈孝,也常常变成一种作秀,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忠孝,而是表现给外人的看的。他们不会去用心陪伴、侍奉感恩父母,只会表演自己的大方,让别人称赞他是一个孝子。这种假孝,是最不孝的。至于国家昏乱有忠诚,更不必说。政清民和的时候,贤臣的话,统治者就算不认同,大臣也很少会有那种死谏的情况出现,因为天下太平,君为明君。只有在乱世,国家混乱的时候,才会有像比干这样的忠臣,掏心挖肺,以死明志。他不是要救纣王,他是为天下。

当然,肯定有人会提到魏徵。魏徵所处时代是唐朝比较鼎盛的一个时期,唐太宗也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君主,这个时候国家并不昏乱呀。我想说的是像这种状况,应该对应的是“智慧出,有大伪。”皇帝要标榜自己的贤明,所以他需要一个谏臣来替他实现。而对于很多谏臣而言,能够死谏,最好一头撞死在大殿之上,这是最能证明自己气节的方式,也是名垂青史的最好方式。

这就有点像当今的社会,为了出名,找一些噱头,炒作炒作,这两者在我看来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古今都是一样的。当然,事情还是要从两面去看,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对千古名君臣,效果非常好,的确为我们后世树立了一个明君谏臣的典范。一个有包容一切批评的勇气,一个有敢于直言的勇气,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得不说这样的情况,是最和谐的一种状况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看问题的角度。老子,他永远都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去看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合道而行,这样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再去标榜任何的事情。只有不足才会标榜,只有不足才会强调,只有不足才会有无尽的欲望。不过,正如众生无边度不尽,人心也永远不尽,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其它随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