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哲思想法

不会管理知识,学的再多也没用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英雄是被逼出来的

为知识付费的学习变成了看电影,学完即散场;人空,钱空,脑袋空。

知识付费也应该实行“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

有63.1%的知识付费用户所购买的产品中,主要是以职场技能类内容为主。

可是为知识而付费的职场人,买后却面临相似的尴尬:看上去很有用的知识,实际却毫无用处。

有个网友说的好:知识付费就是先拉低一部分人的智商,再让另一部分人富起来。

大部分人刚接触知识付费的时候是因为好奇心, 或者想通过知识付费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改变命运。

结果,买了一些很有趣的课程,确实也想学点东西。但事实上,并没有想象的好。课程听完后,对自己帮助也并不大。

所以知识付费,其实也容易催生很多消费陷阱,有些知识被包装得高大上,然而事实上你并不需要。

政协委员夏先鹏建议对一些在线教育培训、直播打赏、知识付费等内容变现形式也应尝试“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

这还真是个好办法,好用就学,不好用就退学。

付费的知识为什么总是看上去很美,放到现实中去就骨感了呢?而且是吃不透,容易忘。

为什么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了人类的记忆曲线。

即:今天学的知识,明天的大脑中只能保留25%。也就是说,就算你勤奋学习,也很快会将这些“有趣”的知识忘记。

所以,追求速成的知识付费学习对现有工作毫无帮助,只能让人产生迷茫,更不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功利性学习。

功利性学习强调的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学得似懂非懂的,那么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得不到解决。一旦你解决不了,就会得到反馈,知道有偏差,你就会再深入去学习。

要解决吃不透,容易忘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功利性学习”。

这就跟学英语一样,不管你学语言的天赋怎么样,如果你在做一份英语外贸工作,那你掌握好英语的概率,肯定会远远大于一个在工作中用中文,下班后自学英语的人。

功利性学习按以下三步即可,不妨你也来试一试:

①选问题:选择一个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功利性学习,就是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学完后立马应用。因此选择问题时,一定是你正在着手解决的或者即将要解决的。

②定范围: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顺序

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后,还要根据问题解决的进度,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如果问题的解决周期比较长,而且可以分几个阶段来处理,就可以优先学习第一阶段立马就要用的内容。

③实际用:实际应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如果你之前没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第一遍一定要严格遵循所学方法的指引,一丝不苟地套用。

因为只有严格套用后才能根据反馈效果证明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用,以及真正理解所学的方法才能知道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这个方法。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实现深度学习。

功利性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解决很多人在学习中容易放弃、不能坚持的问题。

因为如果是工作中急需要用的东西,你自然就会去学,根本不需要什么意志力。

这就像我们学走路、学说话一样。你有没有发现,正常人没有学不会走路的,没有学不会说话的?

之所以不会出现难以坚持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必须去做的。

因此,工作中自然会去做的东西,对意志力的消耗也是很小的。

有时候我们越努力,越觉得知识不够,就越拼命的学习。

其实知识学多了,就像杂草。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杂草定期清理,整理成自己的知识树。

让各种各样的知识变成知识系统,才能创造出价值。

知识系统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温故已掌握的知识。

无论你现在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无法保证未来5~10年内你现在的岗位还会继续存在。

未来会变化的越来越快。

每一个70后、80后、90后的人,都会面临至少3~4次的职业变迁,甚至更多。

因此,我们需要迁移已习得的知识,以适应越来越多的职业需求和岗位变化。

每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已知道、已相信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

我们必须有能力把新旧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

一句话,不会管理知识的人,学再多也没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