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iner论莎士比亚
1964年Steiner贺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一文的摘要
就像不借助注解看不懂红楼梦一样,辛白林第二幕短短数行就暗含五个典故。文本力量让位于视觉呈现几乎不可逆转。结论是:fuck plain English(并没有
我们辛苦找来向他致敬的词语。他都用过。我们寻找新的赞语,找到的却是他的回声。莎士比亚对话语精髓的掌控,无与伦比。他塑造的生命形态,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莎士比亚的的幸运很大程度在于所处时代。
1580年到1640年的英国,新的商业社会和中央集权悄然兴起,但古老紧密的中世纪情感模式,意象和比喻习惯,以及解剖世界的深邃复杂的想像,仍然具有活力。然而,如此同时,数学、天文学、伽利略的物理学、环球航行等领域发现的「新大陆」正以疯狂的速度改造着生活和情感的地貌。
因此,莎士比亚可以随意汲取中世纪与现代的养分。这是两个世界和两种意识模式之间创造性失衡的一段短暂时间。
另一种幸运在于当时的语言条件对莎士比亚尤其有利。
16世纪后期17世纪的英语实现了对继承和创新的独特融合。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借用了大量希腊语、拉丁语、欧洲各国及美洲世俗语言。诸多政治、科学、艺术和哲学词汇都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中转化而来。
语言远非理性和情感交流的货币,与社会地貌有重要的互惠关系。
伊丽莎白时代的语言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即说话的人对使用的词汇有亲身经历,因此精确有力。莎士比亚用到的两万个词语几乎没有遗漏得展现了所处时代的风貌。现代英语可用词汇超过50万,越发趋向专业化,带来的后果就是交流方式是二手的、抽象的、并不能构建一个共同体。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由精心挑选和组织的语词构成的,目的是产生特定诗学和戏剧效果。使用一个词语或一组词语时,不只是停留在单一意义,而是席卷过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宽阔地域。莎士比亚笔下人物说话的时候,词语并不只是单个音符,而是完整的交响曲。
在「哈姆雷特」第一幕,许多关键词语字之所以能够唤起和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是因为莎士比亚将尘封的词源意义力量显明出来。在基本意义之后,更多的共鸣声被激发出来产生作用。霍拉旭说的「disasters」暗示着真正的混乱或星球陨落(从-aster可以看出构成来源),这个暗示为哈姆雷特后来的自白——繁星点点的天空变成了「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作了铺垫。
如今,莎士比亚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拉越大。那种将书本现代化并将其用简写本或口语释义本的形式出版的意图也会越来越强烈。事实上,书写文本的权威性正逐渐让位于视觉呈现。因为失去了理解语言功能和普遍性的能力和需求,未来的莎士比亚可能就会像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一样,沉默无语,难以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