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粉糊
作者:钱闻萍
山芋粉糊,味美鲜嫩,食而不厌,是我生活食谱中的喜爱之一。晶莹剔透,是她的灵魂,有如少女羊脂般的肌肤,温润圆滑;芳香芬嫩,是她的品味,宛若百花丛中的兰草,馥郁扑鼻;淑质艳光,是她的气度,好似精心打磨的璞玉,奇葩逸丽。一碗家乡的山芋粉糊,盛装着的是一碗清苦艰辛的′岁月和富裕幸福的年轮,乘载着的是妈妈的味道和那挥之不去的冥冥乡愁。
山芋粉糊是家乡特有的一道传统美食,是经过对山芋深度加工而得到的精髓制作而成。山芋的正名叫红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由陈益“保媒″从遥远的美洲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嫁”给了福建。慢长的生息繁衍,她的子孙们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山芋,出自深山沃土的坡上,生长在温润的泥土里,脱掉红色的外套把洁白和清香美味献给了人间。长江中下游的五月,黄梅熟了,金黄金黄,特有的梅雨,连绵如丝,空气闷燥,忽阳忽阴。她年轻嫩绿的母亲,便在人间最美的五月,梳妆打扮,焕然一新地嫁给了土地,独立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她不畏酷暑,不嫌富贵贫穷,自强不息地生长。九月的秋日,艳阳高照,百谷皆熟,她又毫不犹豫地走出大地,走进人们的一日三餐里。
山芋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生吃,烧、烤、蒸、煮等。但收获季节的山芋,人们是很少吃的。农民把收获回来的山芋堆放在一起窖藏起来,待到来年荒春(没有粮食)时开窖食用。亦或也选一些个体较小、破损的山芋制成山芋粉。
我小的时候最惧怕吃山芋,原于每日每餐地吃,久了就很′讨厌它的味道。那个年代,家里人口多,父亲是教书匠,九口之家只靠母亲务农争点工分,因而,每逢荒春季节,粮食短缺,母亲像似开启珍宝似的,慎重的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抓开山芋窖,每日三餐以山芋为主食,早饭山芋粥,中餐蒸山芋,晚餐氽山芋,吃得我遍体都散发着山芋的味道。但我却衷情于吃上一碗父亲和母亲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山芋粉糊。盼到了星期天,父亲休假回家,父亲在街上的食品站托熟人买点猪晃,母亲便会做山芋粉糊来改善我们的伙食。母亲把猪晃烧结成块,切成很细小的丁丁,放在适量的水中烧沸,左手抓一把山芋粉,右手执一双筷子,一边不断地向沸水中撒粉,一边不停地用筷子在水中搅拌,很快一锅亮晶晶粘满猪晃丁的山芋粉糊就做好了,撤上一些青绿的葱花,那香味一下子就会钻入鼻孔,诱进你的肺腑。那亮晶晶软绵绵的山芋粉糊,散发着阵阵山芋的清香和淡淡的肉香,醉人飘飘欲仙,让人久食不腻。
山芋粉还有很多种做法,可以做成山芋粉粑,山芋粉圆子等。每到故乡最美的四月,豌豆和蚕豆上市了,人们在自种的菜园里采摘一些豆类,除去皮壳,把这些豆米掺和在山芋粉里做成的豆米山芋粉糊,那味道也鲜嫩可口,吃出了农村季节的味道,吃出人间四月的美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到了大年的腊月三十,在我们老桐城一带的乡村,至今还流传着吃山芋粉糊的古老习俗。三十的中餐,家家户户都吃山芋粉糊,意思是这一年无论日子过的好与坏,苦也罢,乐也好,暂搁一旁,“稀里糊涂”的总算糊过来了。这餐山芋粉糊的做法很有讲究,一般都是跟据菜名的喻意而取之,如韭菜,喻意长长久久;生付;喻意大富大贵,猪晃,喻意红红火火;猪肉,喻意经济丰盈;豆腐干,喻意四季平安,等等等等。这餐山芋粉糊每家每户都会很认真去做,糊里面菜的种类越多越好,喻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小伢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在那个清贫困苦的年代,儿时的我总是盼望着过年,向往着大年三十的这餐山芋粉糊和除夕之夜的美食,它的味美,它的快乐,还有那种忘乎所以的纯真、自由和无比的幸福感,都裹在了这碗山芋粉糊里,裹在除夕之夜绽放的烟花里,饱含在新年第一天清晨开门炮“噼里叭啦″的燃放声里。
离开故乡柴火灶的日子已有三十多年了,自然吃山芋粉糊的机率也就很低。今年受疫情的“限制”,很长一段时间都避疫在老家。父亲去年去逝后,在老家留有一片茶地,清明时节,茶叶长势喜人,几个妹妹倡议我把茶叶摘了,于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便加入了采茶大军的行业。在故乡,乡亲们对我都很客气,这家送些菜,那家送些米,堂嫂送了我一些洁白的山芋粉和一些新艳的豌豆,带回街道上的宿舍楼里,我突然想起了妈妈的那碗豌豆山芋粉糊。提意晚饭吃餐山芋粉糊,妻子精心地准备好了食材,认真地做了起来。开饭时刻,明亮的灯光下,洁净的餐桌上,妻子端来了一碗柔绵晶亮,香气诱人的山芋粉糊,那粒粒新鲜娇嫩的豌豆,宛若翠绿的碧玉,镶嵌在棕色的山芋粉糊里,铮亮清新,散发着阵阵清香,我贪厌地吃着,虽然山芋粉的质量比以前好,调料比以前多、香,豌豆比以前新鲜,油水比以前足,却再也吃不到山芋粉糊那原始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