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育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20人  彭豆豆_d9df

   班上新转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小林,长得肥嘟嘟的,甚是可爱。他总是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很喜欢这个新同学。老师上课看到他认真执着听课的模样、偶尔冥思苦想,挠头托腮的模样也是喜欢得不得了。但是没过几天,老师发现不对劲了。虽说他上课看似认真,实际上思维却是天马行空的。写作业时,一遇到需要思考的题目他第一反应就是“我不知道”。慢慢地,老师甚至发现他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所有孩子中最差的那个,不管老师怎么耐心鼓励他,他也总不愿意克服眼前的困难争取进步。

   明明很乖巧懂事的一个孩子,怎么总是选择逃避困难呢?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也百思不得其解。逐渐与他的家庭熟悉起来后,老师了解了原因。原来在小林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刚刚生下了弟弟,忙于工作又加上还要照顾弟弟,所以把小林送到了寄宿学校。一直到弟弟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才把小林转到现在这个离家近的学校。在寄宿学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没空来接,小林还要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走了才能等到爸爸来接他回家。在小林幼小的心灵,认为弟弟出生后自己就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认为爸爸妈妈只在乎弟弟不在乎自己,是不爱自己的。在家里,小林感觉在爸爸妈妈心中,自己是不重要的,才会因为要工作要照顾弟弟才会把自己送去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的寄宿制学校。

   长此以往,“我不重要,爸爸妈妈觉得弟弟更加重要,他们不爱我”这种想法盘踞在小林的大脑中,小林逐渐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会让爸爸妈妈觉得自己不重要,以至于到现在小林不管在哪一个集体,都会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一个,自己不值得得到最好。反正自己就是最差的那一个,那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儿童茁长成长的营养。“爸爸妈妈不爱我,他们觉得弟弟更重要”,这种信念使得小林内心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沉重的沮丧感,让小林觉得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周遭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他只能干脆选择放弃,只希望别人不来打扰就好了。当孩子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感、没有价值的时候,他们会采用求存行为。求存行为,常被称为不良行为,是建立在如何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错误信念基础上的。

所谓的求存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寻求过度关注(让别人为自己奔忙或是想要得到特殊待遇。唯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我才显得重要,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我说了算。只有我说的算数,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以牙还牙。我没有归属感,所以我在伤心的时候就要伤害别人。没人喜欢我。没人爱我。)

4、自暴自弃(放弃,且不愿意别人介入。尝试是没有用的,因为我做的不对。没人爱我,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很显然,文中的小林的心理需求完全符合求存行为的第四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