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笔记

非连续性之-逻辑“破逻辑谬误”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Justin只问耕耘

【逻辑谬误】

主要是人类的两种逻辑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缺陷。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借助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把具象的东西抽象为一般概念,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法是把一定时间和空间之内的小样本、概率性的规律推而广之到种类事物在所有时间和空间内共有的规律。因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归纳法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明。99%的人类知识都是建立在基于观察、经验、总结的归纳法之上。归纳法即使前提全部正确,结论依然可能错误。

演绎法是基于已知的确定的思想进行推导,从而推出新的思想的理论。只要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因此演绎法推出的东西是可以被证明的。但是演绎法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因为演绎法的前提也是来自于归纳法,如果归纳法无效,那么演绎法和大前提也无效。

在我们的经验里,思考问题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未来总是和过去一样。最致命的逻辑谬误就是连续性假设,因为连续性假设导致了用演绎法推出的结论也会是错误的。

认知吝啬鬼之一:认知的时候,用眼睛。

认知吝啬鬼之二:用脑的时候,默认连续性。

【证伪思维】

我们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可证伪的态度去看任何事情,要看一件事是否具备可推论证实的空间。批判性思维是要用纯逻辑的方式,反思我们思想背后的那个逻辑是否正确。证伪比证实更加重要,因为再多的归纳都无法证明,只能证伪,并且我们很容易获得证实的证据。我们要意识到归纳法所产生的结论都有可能被颠覆。

设置对照组,是验证结论是否可靠的有效方式。

个案见证作为评估疗效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 

【我错了】

能够被证明是错了的东西才是科学,连科学都有可能是错的,我们也一定会犯错。承认过去的自己做错了,才能突破之前经验的禁锢,才能继续进步,面对新的挑战。能够认识并承认自己可能错了,是证明一个创业者依旧是创新者的标志。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三体》

【好奇心】

回顾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哲学起源于对自明的问题产生惊异,科学的重大进步并非来自于无所不知,而是源于对问题的好奇,源于自觉无知后的探索。自觉无知才会去追问,而追问才能找到问题的隐含假设,打破逻辑奇点,从而打破知识的边界。

无知是追问的前提,追问是知识的起点。假设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途径。

地图上的空白就像一块磁铁,让欧洲人前赴后继,填补这些空白。-----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