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一、二章读后感

2017-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箖2017

       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自我鼓励,我终于捧起了这厚厚的专业书籍。我很担心,担心自己不能耐心看完,担心自己不能真正理解。但是,当我潜心阅读,我发现,书中自有乾坤,概念与实例结合,并不枯燥乏味,一切皆是如此自然美好。

       当弗洛伊德,马斯洛,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这些词语再次出现在眼前,我仿佛回到大学时捧书苦思的时候,那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如今,再次回味这些理论,回想着教学中遇到的“熊孩子”们,似乎也能为一些不太理解的行为找到答案。当我读到书中举出的两个实例:攻击和抑郁时,我想起了我一直关注的班上的一个会经常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我认为,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流派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他的这种行为。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得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我观察的这孩子,他的家庭显得不那么和谐,父母会经常吵架,孩子也不能经常得到鼓励,这应该是他会有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另外,行为主义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而我观察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她的期望事,会大打出手,因此孩子也有可能学习模仿这样的行为。学习理论,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我可以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原因,更要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唯愿自己努力学有所得,帮助更多在教学中遇到的“迷失的”孩子和家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