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连载(四)——无法复制的“魔术之王”
被誉为“价值投资派代言人”的巴菲特,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不败的业绩成为了无数投资者竞相效仿的对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数以万计的投资者熟读了关于巴菲特的各种书籍并将其投资理论谙熟于心,但依然没有人能“复制”巴菲特的成功。
“魔术之王”——巴菲特很显然,基于目前我们对巴菲特的已有认知,全世界在复制巴菲特的道路上似乎都遇到了巨大的“瓶颈”。如果将所有效仿和复制巴菲特的投资者看作是一个群体,那么这种全世界范围内的效仿和复制行为就如同一项“大样本的人群行为研究”。我们不妨试想,即使巴菲特的成功本身就属于小概率事件,那么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世界各地的无数投资者中也应该有一部分足够幸运的投资者能够基于巴菲特的策略获得成功。
然而数十年过去了,全世界至今还未出现过“第二个”巴菲特,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全世界有如此之多的效仿者,却永远出不了第二个巴菲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群体性的失败”呢?
实际上,尽管巴菲特早已“封神”,但他却并不喜欢把自己的投资公开化。作为投资大师的巴菲特从未想过要像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一样著书立说、开宗立派,也从未向世人系统地阐述过自己具体的交易体系。目前外界对巴菲特投资“魔术”的了解,主要源自于巴菲特在演讲或访谈中的只言片语以及历年巴菲特致股东(或合伙人)的公开信。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的并非是巴菲特真实投资世界的全部。
《滚雪球》一书的作者爱丽丝•施罗德就曾发现,虽然巴菲特平时总喜欢用一些简短的名言警句来阐述他的投资行为,但事实上他所做的投资却非常复杂。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大多数媒体人都喜欢巴菲特——为了不招人讨厌,他行事富有技巧,不怕麻烦,公众形象简单而率直,而且看起来很真诚。然而,巴菲特却过着复杂的生活。他有 5 套房子,但只在其中两处居住。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巴菲特有过两任妻子。他说话爱引用家乡俗语,眼里透着慈样;他有一帮忠诚的朋友。但是一路走来,他给人的却是强硬、冷酷的商人形象。巴菲特似乎想避开公众,但结果却是,他所吸引的公众注意力几乎要多于地球上其他所有的人。巴菲特乘坐湾流 IV 型飞机去全美各地,经常参加名人聚会,有众多名流友人。但他却说,自己最喜欢奥马哈、汉堡和节俭的生活。他说他的成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每天满怀热情地工作。不过,事情真的只是如此(简单)的话,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呢?”
由此可见,巴菲特的真实投资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我们对巴菲特的认识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面。而在一个缺乏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效仿和复制巴菲特,想要获得成功其难度可想而知。
你可能会问:巴菲特教给我们的那些东西难道是错的吗?客观来讲,巴菲特的确给世人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投资理念和策略,比如“不熟不做”、“安全边际”、“长期持有”……几乎所有的巴菲特追随者们对这些都不会陌生。
然而作为投资界无可争议的“魔术之王”,巴菲特向世人所兜售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魔术理论”,他极少会告诉你这些“魔术”具体应该如何操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我们虽然已将巴菲特的许多理论和策略烂熟于心,但对巴菲特的具体操作“手法”却知之甚少。而巴菲特本人对自己个性化的投资细节也一直是“讳莫如深”。
不仅如此,由于他不断地在世人面前强调那些常识性的投资理论,使得大众相信巴菲特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使得大众相信巴菲特同样是遵循了世人所熟知的投资理念成为了一等一的投资高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尽管巴菲特一直在不停地向世人兜售着他“独步股林”的秘笈,却始终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巴菲特”。
除了巴菲特的“守口如瓶”和“似是而非”,投资者自身对这种“群体性的失败”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少有投资者敢于对看似简单的巴菲特产生质疑,大多数人则是对“股神”兜售的理论深信不疑。众多的追随者们过于渴望自己能在股市中续写“巴菲特的传奇”,所以他们常常在脑海中不断地强化一个观念——只要自己认真聆听巴菲特的教诲,只要自己紧跟巴菲特的脚步,就有可能像巴菲特一样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上赢得惊人的个人财富。
更有不少投资者天真地以为,只要紧紧抱住巴菲特相中的股票就必定能发大财。他们希望通过直接买入巴菲特投资过或正持有的股票来复制他的成功,并美其名曰“像巴菲特那样投资”。跟着巴菲特买入相同的股票,是否真的就能获得相同的收益率呢?从表面上看,这种被称为“像巴菲特那样投资”的模仿似乎很聪明。然而这样的努力却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方法可行,世界上岂不是有千千万万个巴菲特?对于这种做法,巴菲特本人也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在2016年3月1日接受CNBC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投资者不要以为照抄他的投资选择或者模仿其他著名投资人就可以简单致富。
——节选自《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