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反思,不成活——一位兼职咨询师的思考与探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7047/5ccbddc1ae8f69d7.jpg)
前天和一位资深咨询师聊天,他说道:“咨询就应该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我的触动很大,也非常赞同,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点醒了我!因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探索中迷茫、前进,又迷茫、再前进……仿佛这是一个螺旋状的路径,方向是向上的,但是我总觉得稍有懈怠就有可能下滑,可能还是内心的一些东西需要被澄清吧。
而咨询的本质,完全可以也应当上升到哲学层面,我很感谢这位咨询师,给了我一个哲学层面上的点拨。而刚好前阵子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看到了冯先生关于哲学的观点,他认为“Philosophy is systematic,reflective thinking on life.”(哲学就是反思生活,系统表达)哲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大块头书,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everyday,everytime!哲学像一个智者,从你的心里慢慢走出来,倾听你内心的想法……
2016年的8月,刚上完新精英生涯规划认证班的我,立刻就着手做起了生涯咨询,作为小白,可以说胆儿挺大,动手挺快,紧接着我还在一个翻译协会做了一个有关生涯的分享。当时我觉得自己从生涯规划中的受益非常大,并且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和适合做咨询。记得我的第一例咨询,对象是高中同学,咨询进行了3个小时,显然我们双方都很适应全新的角色,聊得很起劲,我也用了一些刚上手的工具、测评,咨询结束后对方表示很有收获,当时我也相当满意,一度膨胀。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起步——快速上升——瓶颈期——一些幅度的下降——渡过瓶颈期,平稳(上升,不变或下降,取决于人在其中的主动作用),于是,快速上升期后,我就来到了瓶颈期。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一度很迷茫,常常问自己:究竟我的咨询成不成功,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我该如何看待那些通过培训得来的techniques?又如何内化呢?我相信这些都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说得完的,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咨询师。所以我常常和同伴讨论,我和易早咨询管理公司的老师们探讨,和新精英认证班的组长宏波探讨,和实战班的同学、导师探讨,和资深HR经理讨论,总是不肯放过自己,总想要个答案。最近在赵昂老师发起的“梦想家部落”中, 和昂sir咨询团的咨询师们探讨,比如我的助梦人小敏姐、于海老师,还有东华姐等等。而前天那位告诉我“咨询就应该像水一样”的咨询师正是其中一员——于海,江湖人称“海哥”!这句话确实点醒了我,我觉得我终于可以放过自己了。其实没有人能够真正给我们答案,但高人的指点,环境的浸泡,会让自己在前进的路上更坚定、更幸福,比如在“梦想家部落”中,每个人都在实践自己的三个梦想,也都有助梦人和被助梦人,这个相互的关系,正说明了我们都是在互助中,你帮助别人,你也被别人帮助。
虽然这里有一位大咖级的人物,那就是赵昂老师,但是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昂sir在这里更像一位同行的梦想家,有这样的同行者,也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而我在生涯这条路上的一些思索也渐渐清晰,海哥的一句话固然突然点醒了我,但是长时间的自我思索、和同伴探讨也令我有了现在的认知,此刻坐在书吧里思考着,在一本TKT上面,我突然写了这么多文字,很庆幸没有刷朋友圈,很庆幸没有让这一刻的灵感溜走,下面是一些思索的结果:
理论、工具和技巧是永远学不完的,我们要让它们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枷锁
前几天和易早公司的朋友共同找代购买台湾的生涯辅导方面的书,我们挑来挑去,选来选去,都想要但又知道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而且说实话台湾原版书都不算便宜。然后大家又讨论起咨询师不同阶段需要读的生涯书籍,可以说从小白进阶,到资深咨询师,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于是我脑中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个头呢?答案是学无止境。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自己学完所有的理论和工具呢?首先,并不是所有生涯书籍都适合自己目前的阶段,其次,现实情况是变化的,为什么要被工具和理论束缚呢?两个反问,代表了我心中的答案。因为我有过这样的例子,在至少有两个咨询中,我用了很多模式和工具,我的体会是,它们很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发挥。举个例子,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心中有别的事儿惦记时,是听不进多少对话者此刻讲话内容的,这就是不专心。同样,当心中有咨询固定模式或者流程,尤其是对它又比较依赖的时候,咨询中就容易漏掉来询者谈话内容,有时候很可能就是关键点。
还有一位咨询师冯小雪老师曾经说过:“咨询中不要运用你自己都不明白的理论,当对方的问题你无法解决时,坦诚告诉他。”(非逐字原话)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棒很受用的态度,咨询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无所不知,坦诚很重要,另外,不要让自己成为理论工具的堆砌产物,最重要的是活用。就像教育中的理念一样,现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学生还有什么查不到的东西吗?你如果只会讲理论,或者堆砌语法和知识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个问题问你答不上来,怎么办?或者他在网上查到不同的答案,提出质疑,你怎么办?老师不是无所不知的,而此刻最需要的也不是无所不知,而是整合信息的能力、探索答案的过程,这时你应该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带领他或他们一同探讨问题,解除疑问,这是一个共舞的过程。同样的,咨询师最重要的也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更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对来询者问题的觉察,对个体的赋能,这就是所谓的工具内化,或者说——用心,用生命在做咨询。
要有自己的咨询风格
每到咨询总结,尤其是有幸能够看到其他咨询师分享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做对比,最初是比咨询技巧、效果,慢慢就变了,会比较谁更亲切、谁逻辑性更强、但是紧接着我发现,这个真的没有可比性,因为咨询师与来询者的不同组合分配,令所有咨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并非一无所获,我发现每个人的特质都在咨询中有所体现,比如有的人极具亲和力,令对方一下子放下心来;有的人职场经验丰富,总是能在咨询后额外给对方一些中肯的建议;有的人洞察力很强,能够准确找到对方的关键问题,切入并进一步澄清……
形成自己的咨询风格非常重要,一度我自己的思维被工具和理论禁锢了,因为培训中教给我的就是这些,真正形成风格却是要在后续的各种咨询中慢慢打磨的。我听过一些朋友谈论自己做了很多个咨询案例,但是形成报告的寥寥,我觉得这是不利于咨询师的成长的,咨询师的经验里最重要的一块儿就是复盘,总结与复盘——而非单纯咨询数量的堆砌。
在我们心理班的一位导师曾说过:“想要做好心理学研究,必须会写东西!”我觉得咨询师也一样,写作是个不可缺少的技能!只有不断地思考、记录、复盘、调查实验,头脑才会越来越清晰,洞察力才会保持敏锐。
咨询成功与否怎么判定?
个人觉得有两方面,首要的就是看最终有没有达到来询者的期待,有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一切都要关注对方,聚焦问题。
其次需要资深前辈来督导或打分,一位咨询师前辈曾跟我聊起她的一次咨询,对于整体状态她并不是很满意,但是督导老师看了报告后却给予了她极大的肯定,我猜想她那天也许有什么事或者状态不太好,自己认为不完满,来询者并没有同样的感觉,很可能觉得解决了问题,而导师在报告中也看到了这点,所以给了她反馈和肯定。这个例子让我更加觉得督导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状态也是不稳定的,忽略自己的优点或缺点,对于咨询的精进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个时候督导老师就非常重要了,或者这个角色也可以由同侪来代替。
咨询师要懂得角色转换
当你是咨询师的时候,你要保持专业和负责的状态,当你不做咨询的时候,你就是普通人:上班族、妈妈、自由职业……不要让“咨询师”这个称谓过多影响生活。这个想法来自于与同伴的讨论,我发现很多伙伴包括都曾纠结于这个问题:我究竟靠不靠咨询吃饭?或者也可以说,我要不要做专职咨询师?我觉得造成这种纠结的原因有两点:1、对现在的工作不太满意,或者说不太忙,想寻求新的发展,而这个时候刚好自己开始做咨询,兴趣很大;2、看到很多优秀咨询师的表面,而没有真正了解到她们的内心和成长历程。总而言之,接触的少,思考的少,一旦真正了解,就会发现一个优秀咨询师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靠的是长足的耐心和长久的努力。
我相信,过了这个纠结的阶段,很多人都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有些人会选择做专职的咨询师,因为他在生涯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多得多,又进入了专业的行业平台工作。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兼职,因为有自己无法割舍打拼多年的优势领域、本职工作,而职场经验本身对咨询就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咨询师并不影响我们原本的职业,它只是由兴趣转为了第二职业。还有一种可能,比如教育行业,培训行业,他本身的职业就与生涯有着千丝万缕却紧密的联系,基本属于齐头并进的状态。
现在再来回答“我究竟要不要靠咨询来吃饭”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你怎么想,我心中的答案是:要。咨询师的咨询价值必须有很大一部分通过金钱体现,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这个行业提供良好环境,说起这个,不得不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做收费咨询。收费咨询对咨询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首先重视度上会有不同,公益的咨询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有吃瓜群众的心态,收费咨询就是让他扔掉手里的瓜,坐下来认真对待,而从咨询师角度来说,即便你有强烈的意愿,但是面对一份完全没有价值回馈的工作,你还是会有失落,这是人性。试想,你天天上班不给你发工资你干吗?我相信一个有良心的咨询师是不会因为咨询是公益的而敷衍的,但是收费咨询的服务一定是高于免费咨询的!
我们还常说“贵有贵的好”,你买了贵的东西,它除了贵别的都好,买便宜的东西它除了便宜其他都不好,所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不仅是实物,虚拟的也一样,为知识付费,为成长付费,为投资自己付费,值!
还有一点,相对于收费咨询,公益咨询双方容易爽约的频率会高一些,尤其是被咨询者。在最近一个公益咨询群中,我看到,差不多三四天就会有咨询师反应来询者爽约、不重视,有些咨询师联系了很多次都没有约定好时间,一气之下直接拉黑了来询者,哈,这暴脾气!因为不花钱,因为是公益的,很可能就不被重视,可能有一些别的看似更重要紧急的事情,比如和同事聚餐,比如某个电影卡要到期了抓紧去看,凡此种种都会挤掉免费咨询的时间,反正咨询又不花钱,着什么急?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7047/dbe4f8dee83de8a6.jpg)
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一定成为超人,但这不影响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我的职业价值观中有一项“利他主义”,我的优势关键词是“个别、完美、学习、思维、交往”(“个别”和“完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个意思,它更多的是指善于发现自我和团队每个人优势的特质),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的霍兰德代码是SEA,我不是一个I型的,不喜欢闷着头一个人做研究,我希望所学所得的一切,能够外化,能够帮助到别人,并且,更好的帮助别人,所以让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仿佛是一种使命,你不够好,凭什么让别人好呢?这个理由是不是太简单了?但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为了生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希望懂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辅助咨询,同时弄清楚各种心理现象。说白了就是更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性,了解自己,不自知怎能知人!
开始重拾英语,精进,原因在于:希望进入教育领域,提升培训能力,培养人才。
这条路任重道远,但一定是光明大道,因为我有同行者!我很坚定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