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楞严经浅述(八番显见不分文殊菩萨启答)
36.楞严经浅述(八番显见不分文殊菩萨启答)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083/277903cbfeebaaac.jpg)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因为这个时候那些有学位的人听不懂,很害怕,很惊恐,魂虑变慑,魂都掉了,这咋回事?这怎么办?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文殊师利,法王子啊,智慧第一。他就觉得这时候该我出场了。因为这时候阿难就问不下去了,也听不下去了,到了这一步魂都吓飞了,问题都不知道怎么问了,到这里都沉默了,没话说了,一片沉寂。文殊师利一看,该我出场了,就站起来了。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佛陀啊,与会大众不能领悟刚才佛所说的“见精”和“色空”,这些物象的道理。是还是不是呀?“是非是义”,这个道理到底是还是不是呢?他们理解不了,对“见精”和“色空”的道理没有领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
佛啊,如果说前尘和色空这些物象是见性,像前面讲的那些山河大地,如果是见性的话,“应有所指”,那么这个见性它就应该有形状,可以一一指示出来。
【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如果说这些色空物象,不是见性,“若非见者”;那就应该一无所见,“应无所瞩”,你看不到,看不见的。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
他们现在不知道这些道理是对是错,“是义所归”,不知道所以然,义理弄不清楚。实际上是他不明白不即不离的关系。
【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所以“惊怖”,惊异恐怖。并不是因为过去善根浅薄,他是不明白不即不离的关系,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害怕其实并不是善根不够。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再给大家说一说,换个说法再讲一讲,让大家明白。
【惟愿如來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就是请求佛陀再启发一下大家,再说一下物象跟见精是什么关系?再说一说不即与不离的关系。“元是何物”这些“物象”跟“见精”到底是什么?“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在这中间,无是非是就是说了两个,一个是“无是见”,一个是“无非见”。无是见讲的就是不即,无非见讲的就是不离。“无是见”是讲这一切物象都不是见性,“无非见”是讲这一切万物都是见性,就是讲的不即不离。其实总体来讲文殊师利这里还是请佛陀再次宣说不即与不离的关系。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他说十方如来与大菩萨他们就常住在自性寂静的楞严大定当中,叫“自住三摩地”,他就安住在这个寂静的、清净圆明的楞严三昧当中。“三摩地”就是三昧。这个“见”就是能见的见性,“见缘”就是所见的万物、所见的物象。“并所想象”是指的能思惟、有形象的这个身心。见性和万物,有形象的身和能思惟的心,这个身心,“如虚空华”,都像虚空华一样。“本无所有”,都是虚幻不实,本来一无所有。因为在楞严大定里面一无所有。
【此见及缘】
“此见及缘”,就是能见的见性与所见的万物。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就是说见性跟万物本来都是菩提妙明真心。《华严经》上也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既然是一体的,无论是讲见性也好,万物也好,在妙明真心那里都是浑然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你在这个中间说什么物是见,物非是见呢?说一个不即,一个不离呢?说不是一个又不是两个呢?说是说非都是没有道理的。
下面就是举例,是以文殊师利作为例子来举例。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他说:文殊啊,我现在问你,就以你文殊为例,在你文殊之外,是另外有一个文殊还是没有文殊呢?张三啊,在你张三之外,是另外有一个张三还是没有张三呢?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是这样的,佛陀啊,只有我这一个“真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是文殊”。这里实际上是讲他就是一体的,在这里面说是说非,其实都是没有实意的。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这么一个过程去理解,这些都是理解的一个过程一个方法,其实到了那里之后,他都是全体的,心与万物都是一体的。你在这里说什么心什么万物,都是毫无实意的,没有意义。就像说文殊一样,在你文殊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个文殊啊?文殊说:没有,就我这么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
【何以故】
为什么呢?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如果你说在文殊之外另有一个文殊,那不就是两个文殊了吗?所以你说在心之外,有一个万物不就成两个了吗?在万物之外有一个心,不也成两个了吗?就像水和波一样,你在水之外有一个波,那水和波不就成两个了吗?在波之外另外有一个水,不也是成两个了吗,这就讲它的一体性。这就是波在水中,水在波中,同样道理,心在物中,物在心中。它剖不开的,我们一刀下去,把它剖开,这不行的,不是那样的。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然而我今天,我现在也并不是没有文殊,在文殊中没有“是非二相”,就是在我这个文殊当中,没有一个是一个非,因为你说是说非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就这一个文殊,你在里面谈什么是什么非?因为刚才说了,说是说非其实都是我们认识的一个方法、一个方便。因为我们为了认识一体性,就需要这么一个过程。从一番显见“显见是心”开始,一直到这,是第八番显见了,才开始认识到这一步,是需要这么一个过程的。
19.1
文殊菩萨起来问佛,其实是代众宣问,佛就以文殊为例,于是问他:在文殊之外另外有一个文殊,还是没有文殊啊?就这个文殊,无是无非,因为他没有另外一个,当然就无是无非,如果有另外一个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是,一个不是,因为就一个文殊,当然不存在是或者不是。就像真假美猴王一样,因为他有一个真假,当然就有一个是一个非。假如就一个猴王,谈什么是谈什么非。我们现在谈是谈非,都是认识问题的方便,为了方便认识这个问题才谈是谈非。其实在妙明真心那里无是无非,包括说一个不即说一个不离,其实都是多余的话。文殊当然是明白了。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文殊菩萨是明白人,当然回答的很好。“文殊”是比喻妙明真心,下面谈有两个文殊,当然就一个是一个非。所以说你在妙明真心那里,谈一个是一个非,那么这“是”和“非”都是认识妙明真心的方法。大家注意啊,都是方法,等于说是构建了一个方法。
其实从前面七处征心开始,就是让我们要认识到这是妄心,这是我们众生的颠倒见。因为认识到这是妄心之后,就开始舍妄归真,十番显见就是归真。你一认识到就要舍妄,前面那三段实际上是舍妄,后面从一番显见开始归真。舍妄就不是了,就是“非”,那么归真就是“是”了。你归真,就是当你到了妙明真心那里之后,其实就无是无非。说一个是说一个非,其实都是方法。这个妙明真心,“与诸空尘”,就是与一切物象,色空,“亦复如是”,都是这样的,无是无非。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本来都是妙明真心,无上菩提。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
“妄为色空”,这又回到了前面那个“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就是前面那一段讲的最初一念无明,一念不觉。因为那一念不觉就覆盖了我们的真心,这叫“妄为色空”,虚空、世界、众生都起来了,种种颠倒就起来了。“妄为色空”是讲妄识,“及与闻见”指的见闻觉知“如第二月”,这个见闻觉知就是前面讲的识精,就是六根之性,这个是第二月。这第二月就是指的带妄的真心,带妄的,它不是真的,“如第二月”,不是第一月,是第二月。
【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他于是就妄计(虚妄的认为,计较分别),哪一个是真月?哪一个不是真月?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分别,哪一个是妄心,哪一个是真心。其实在妙明真心那里有这些吗?没有这些。就像刚才说的真假猴王一样,在没有假猴王之前,需要分别吗?不需要的。最后把如来佛祖都请来了才分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其实没有之前不需要分别。这就是说众生颠倒以后,就需要佛来说法,让我们分清楚,那些是“非”,那些是“是”。弄清了非,也弄清了是之后,你才发现其实无是无非,你在没弄清楚之前,那就有是也有非。
我们有烦恼。佛说,你不是有烦恼吗?好,我这儿有菩提。菩提干什么的?菩提对治烦恼。当你没有烦恼了,还有菩提吗?没有烦恼了当然也就没有菩提了。就像有病要住院,病好了你还在医院干什么?你还不赶快跑?跑得快一点,不然在这儿等死啊。所以,你没有烦恼了,他就没有菩提了,有烦恼就有菩提。在佛那里,在妙明真心那里,也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就是这样的。“谁为是月。又谁非月”,这是描述了我们凡夫的状态,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的颠倒,这是啊非啊,闹得不亦乐乎,但最后毫无意义。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他说,文殊啊,“但一月真”,只有一真月,谈什么月影,谈什么第二月。但我们现在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没见到(真月)所以需要,你这个妄心就是月影,你现在见到识精了,哦,第二月了。中间自然没有真月假月,哪有什么真月假月,是啊非啊的。
.2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
所以你们现在,对于见精,“观”就是看到;“见”是指见性;“尘”就是指尘境,就是万物、物象,“种种发明。名为妄想。”就是说,对于见精和万物而引发的各种想法或者各种说法,都是妄想。佛跟他们说明白了,这可是说的够明白了,包括三藏十二部都是妄想。你说哪一个不是妄想?你看我们说的这些话、各类书籍,哪一个不是妄想?这是从究竟角度来讲,这都是妄想。但是我们人类社会是需要这个妄想的,是需要文化建设的。但是对于你想要求取真心来讲,它是属于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因为他禁不住妄想,在妄想里面你想走出来,你想超脱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你在里面永远超不出是非之外。你看“出是非是”,在这个妄想里面你想超脱是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要跳出妄想来,跳出这个意识分别里,必须要跳出来,跳出来你才能见到真心。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如果你能够领悟“真精”,就是这个真心。如果你能够领悟这个妙明真心的话,“妙觉明性”,圆照法界的这个本性,到这里才能够超越是非。所以到这里才能“令汝”,这是指阿难。因为阿难还没有超脱,所以阿难在万物中,指不出何者是见,也指不出何者非见。指不出来哪个是见,哪个是非见,因为他还没到那一步。
这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整个的一大段从“不即、不离”两个方面来论述见性是不分的,心与万物是一体的、不分的。我们从唯识学来讲的话,唯识学不是讲四分嘛:相分、见分、自证分,还有一个证自证分。从这四分来讲,不管是相分也好,还是见分也好,都是由自证分分出来的。所以你从这里能证明,你在自证分那里无是无非。
再举个例子,你家里用来照东西的镜子,什么是相分啊?在这个镜子里,它能够显现各种东西,你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显现的就是你,张三站在镜子那里就是照的张三,李四站在那里就是照的李四,它能够显现各种物象,那个就是比喻相分。见分,什么叫“见”?照见,镜子有照见的作用,就是见分。自证分就是镜子本身,证自证分就是那个镜体。所以不管是来照的那个物象还是镜光,都是镜子的这个作用,都是从镜子来的。所以从这里也能够了解,不管是能见的,还是所见的,其实都是归于真心。同时在妙明真心那里,没什么真什么假。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它要应用,应用当然就有真有假了,就有是有非了。
所以我们学佛,实际上就是要先从是非当中出来,归于真心,就是叫“舍妄归真”。归真以后,你还要再回来,你回来后才能够起用。再回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你知道这都是真心而起的,所以就不再起烦恼了。你在这之前,因为你不知道,就会起烦恼,所以是不一样的。
“显见不分”是让我们认识见性和万物是一体的,是不即不离的。我们要明白,它是“不即”,不是一个,因为不是一个,你才不会沦落生死。如果要是一个,或者说“那我不用求解脱了”,那就沦落生死轮回。所以说不是一个,见性和没见性它完全不一样,见性了就不沦落生死了,你没见性它就会沦落生死,这是明白“不即”的意义,可以让我们超越生死,所以意义重大。
那么“不离”呢?为什么还要明白“不离”啊?因为明白不离,你才不会偏空,不会执空,或者说我死守空性,我死执空性,或者我死守涅槃。像二乘为什么就执著涅槃啊?因为他不明白“不离”的关系,所以他就守住涅槃。我好不容易得了涅槃了,我可不能让它跑了。他就认为涅槃是实有的,他就抓着涅槃不放,就不明白不离。菩萨呢?他知道了“不即不离”,所以他就不会执著涅槃。出离了生死,证取涅槃,但是他又不执著涅槃,所以菩萨才能够出离生死又常游于生死。他要度众生啊,所以他出离了生死又游于生死,是不一样的。